新華社太原7月23日電 題:追憶太原會戰烽煙
新華社記者馬曉媛、樊欣陽
暑假來臨,位於太原城區的山西烽火抗戰博物館迎來一波又一波年輕的參觀者。展廳內,與太原會戰相關的文物、照片、展板不時吸引着遊客駐足觀看。
“雖然相隔88年,但這場會戰就發生在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上,我們的先輩爲此付出了鮮血和生命。走近這段歷史,依然感覺很震撼。”來觀展的大學生宋春雨說。
山西素有“表裏山河”之稱,歷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1937年,日軍佔領平津後,兵分三路進攻華北,其中一路沿平綏鐵路西進,兵鋒直指山西。
“太原會戰是由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娘子關戰役、太原保衛戰等一系列戰役組成的戰略防禦體系,各路兵馬在山地間構築起層層防線,與日軍展開殊死較量。”抗戰史研究專家、太原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員楊建中說。
戰鬥從晉北開始打響。晉北重鎮大同及周邊各縣先後失守,中日兩軍在內長城一帶展開激戰。9月25日,八路軍在平型關主動設伏,首戰大捷,極大振奮了全國軍民抗戰信心。
平型關戰鬥,是華北戰場上中國軍隊主動尋殲敵人的第一個大勝仗,有力地配合了正面戰場的防禦作戰。它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振奮了全國人心,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
一場大捷振奮人心,但未能阻止日軍南下步伐。隨着雁門關失守,首府太原告急。日寇一旦佔領太原,可沿同蒲路直下黃河,進逼潼關,威脅西安。要保衛太原,必須守好最後一道門戶——忻口。
10月13日,日軍對忻口守軍防禦陣地進行猛攻,中國守軍奮勇抗敵,隨後雙方展開拉鋸戰。在艱苦的攻守激戰中,中路兵團指揮官第九軍軍長郝夢齡、第五十四師師長劉家麒、第五旅旅長鄭廷珍壯烈殉國。人們在郝夢齡的遺物中找到他留給愛人的遺囑,上面寫着:“餘犧牲亦有榮……”
在正面戰場激烈進行的同時,八路軍各部隊也向敵主力之側翼和後方展開主動攻擊。120師358旅在雁門關以南的黑石溝地區設伏,擊斃日軍300餘人,擊毀汽車20餘輛,並收復了雁門關,切斷了日軍的交通線。129師769團夜襲陽明堡日軍機場,炸燬敵機24架,殲滅日軍百餘人,極大削弱了忻口正面戰場的空中支援力量,有力配合了忻口守軍作戰。
忻口戰役中,中國守軍奮勇抗擊敵軍20余天,殲敵2萬餘人,創抗戰初期華北戰場最好戰果。“日軍本來想一個月拿下華北,但光忻口我們就耗了他們將近一個月。”楊建中說。
忻口酣戰之際,晉東戰局發生變化。沿平漢路南下的敵人在攻克石家莊後沿正太路西犯,娘子關告急。10月25日,日軍乘中國守軍換防之際發起進攻,守軍猝不及防,連失陣地,次日娘子關失陷。11月7日,日軍東、北兩路在太原會師,對太原形成四面包圍。8日夜,守軍不敵,太原失陷。
“雖然太原會戰的結果是日軍攻佔了太原,但這一戰役仍然是全國抗戰初期華北地區抵抗最堅決、最持久,戰績最顯著的會戰之一,而且是國共雙方軍隊配合得最好的一次會戰。”楊建中說,“更重要的是,我們從太原戰役中總結出了經驗,事實證明,游擊戰與正規戰相配合的方針是正確的。”
如今,抗戰硝煙散去,人間煙火升騰。平型關故地大同靈丘,“有機農業+生態旅遊”讓農民走上致富路;雁門關下的忻州代縣,“晨登雁門關,夜宿代州城”成爲文旅新名片;娘子關下的陽泉平定,砂陶、富硒農業等專業鎮建設如火如荼;省會太原,一幅山更綠、水更清、天更藍、城更美的畫卷正在徐徐鋪展……昔日烽煙遍地的戰場,正在不斷譜寫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