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初教-5到教-10 看“中國教練機搖籃”如何託舉藍天夢想

98年前的今天,中國共產黨領導發動了南昌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南昌由此成爲人民軍隊的搖籃。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南昌還是新中國第一架自制飛機的誕生地。

1954年7月3日,新中國自行製造的第一架飛機——初教-5在南昌首飛,拉開了新中國航空工業的序幕,這裏也被譽爲“中國教練機的搖籃”。從新中國自行製造的第一架飛機——初教-5,到如今,中國的教練機已經經歷了從初教-5到教-10的歷史跨越。幾十年來,這些功勳教練機爲我國培養了無數優秀的戰鬥機飛行員,它們都有着怎樣的傳奇經歷?

從初教-5到教-10

航跡丈量奮進歷程

在洪都的停機坪上擺放了一排功勳飛機,它們大多是在新中國成立不久後研發製造的,排在最開頭的就是新中國自行製造的第一架飛機——初教-5。

航空工業洪都L-15/教-10系列飛機總設計師 張弘:初教-5飛機證明我們可以完全自制完整的教練機,也是新中國自主製造飛機的一個開端。

有了初教-5作爲基礎,中國航空人堅定了自主研製新型教練機的決心,此後,初教-6在1958年首飛成功,至今,它依然活躍在中國空軍和民航的訓練一線,更遠銷海外多個國家,成爲全球服役時間最長的教練機之一。

張弘:這是自行設計、自行研製、自行試飛,而且歷久彌新。現在已經過去了60多年了,它現在依然在發揮着作用,我們的飛行員在這個地方進行篩選,再進行初級訓練,然後再上教-8。

張弘所說的教-8是目前我國戰鬥機飛行員訓練所使用的主力教練機,1990年11月21日首飛成功,這款飛機填補了國內通用型基礎教練機的空白,曾多次參加國慶閱兵和各大航展。

張弘:它是一個基礎教練機,它整個是噴氣式的基礎教練單發的飛機,所以我們看到飛機的性能非常好。培養了中國大批殲擊機飛行員。

張弘:這就是L-15的原型機,它在2006年3月13日首飛,標誌着我國教練機實現了跨代發展。後來,在它的基礎上才發展了教-10。

從初教-5到教-10,從“良好的開端”到“比翼世界一流”,中國教練機的航跡丈量着中國航空工業的奮進歷程。未來,這條自主創新之路,還將延伸向更高遠的藍天。

總檯記者獨家空中體驗

初教-6教練機

初教-6,是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自行研製的螺旋槳初級教練機,廣泛應用於人民空軍、人民海軍和民航院校等單位的飛行員培養,截至目前仍在服役。總檯記者在採訪時也登上了這架傳奇飛機,從空中視角帶來不一樣的體驗。

記者體驗飛行的初教-6隸屬於紅星飛行表演隊,這個表演隊的飛行員大多是退役資深飛行教官。帶記者飛行的是郭志強機長,每次飛行前,他和機械師都要對飛機進行一次全方位的檢查。

紅星飛行表演隊隊員 郭志強:雖然機械師們已經做得很完善了,但是按照我們的習慣,還要過一遍流程。

隨着塔臺指令的下達,記者乘坐的這架初教-6飛機加速滑跑,幾秒鐘後便離開地面。飛行過程中,初教-6展現出了它優異的巡航性能和機動性能。郭機長帶記者體驗了飛機基本操縱、大坡度盤旋、俯衝、躍升、急上升轉彎等基礎科目,還模擬了對地攻擊等戰鬥機訓練科目,僅兩個G的過載就讓記者的手不自主地發抖,而戰鬥機飛行員在持續機動時甚至會承受9個G的過載。

在40分鐘的飛行中,記者感觸最深的是,初教-6的操縱感出乎意料地直接。記者短暫接過操縱桿控制權時,稍一用力,機身便立刻響應,人與飛機之間近乎本能的溝通感令人印象深刻。

飛行中記者試圖和機長交談,但飛機的轟鳴幾乎蓋過所有對話。

如今,更先進的教練機不斷列裝,但初教-6仍在服役。它承載的不僅是飛行技術,更是一種薪火相傳的航空精神。

飛行體驗結束了,但初教-6的傳奇還遠未結束。

(總檯央視記者 崔霞 李寧 陶嘉樹 宮俊傑 吳天白)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