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大衆中國官方微博宣佈將投資約10億歐元,建立聚焦智能網聯電動汽車的研發、創新與採購中心。
此消息再度將合肥新能源汽車產業推上“熱搜”,短短數年間,多家知名車企紛紛“落子”,將發展重心佈局於合肥。
合肥爲何備受青睞?
連日來
記者多方走訪
瞭解其落戶背後的故事
透視這個春天
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合肥熱”
三度“牽手”
大衆即將佈局合肥的新公司將整合集團在華整車開發、零部件研發及採購職能,提升開發過程中的協同效應,並把中國本土先進的技術引入產品開發的早期流程。
根據規劃,新公司將於2024年年初投入運營,未來將擁有超過2000名採購及研發領域的員工。
消息一出,激起千層浪,這是大衆第三次“牽手”合肥 。
2017年“首度牽手”
大衆集團與江淮汽車合資生產純電動乘用車項目,既是彼時安徽省先進製造業發展“一號工程”,亦是中外合資新能源汽車的首個項目。
2020年再度“牽手 ”
大衆安徽正式揭牌,研發中心竣工,製造基地開工。
2023年三度“結緣”
大衆汽車集團宣佈投資約 10 億歐元,建立研發、創新與採購中心,新公司將落戶合肥。
這第三次結緣,更是早有伏筆——
官宣前一週,大衆安徽已在合肥經開區正式啓動智慧物流項目,並計劃攜手江汽集團與合肥經開區合作,建設智能網聯軟硬件基礎設施,分期開展智能網聯電動卡車、自動駕駛接駁巴士等智慧物流場景的測試運營。
雙向奔赴
大衆集團官微發佈消息後,迅速登上熱搜。
外界在好奇新公司相關信息的同時,也發出感慨:短短數年間,一而再再而三將發展重心佈局於此,合肥爲何備受國際巨頭如此青睞?
“我們選擇紮根合肥,可以用中國的一句古話‘天時、地利、人和’來解釋。” 大衆汽車(安徽)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葛皖鏑說,我們希望能夠幫助合肥成爲未來的新能源汽車之都,而合肥的優質資源也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專注於新能源汽車領域。
去年8月,大衆中國CEO貝瑞德上任後首站便來到合肥。“充分感受到這座城市的宜業宜居和遠大志向。大衆在肥發展得到了無微不至的關懷與支持,項目進展十分順利。 下一步將在原有項目上,加大在肥軟件研發投入,把合肥打造成大衆新能源汽車全球重要的研發和生產基地。”
在肥數年,大衆感受這座城市溫暖的同時,曾留下了“雙向奔赴”的佳話。
在防疫最喫緊的時期,大衆安徽將一箱箱物資送到高速出口防疫道口專班,並打出了“行處不孤,萬千後盾!”的標語。
“從落戶起,我們就感受到了合肥對重大項目的重視和支持。”最令大衆汽車(安徽)有限公司首席人力資源官邵劍印象深刻的是,相關部門定期召開項目對接會,現場辦公解決企業難題,爲企業提供“隨叫隨到式”的服務。
“今年3月,企業參加了合肥市春季‘招才引智高校行’。在15個高校收到近500份簡歷,其中一大半都是碩、博學歷。”對此,邵劍豎起了大拇指:“合肥針對重點產業所出臺的一系列政策,讓我們能快速完成大量人才的積累,助力公司建設和未來發展。”
這樣城企“雙向奔赴”的故事還有很多。
4月20日那天,合肥舉辦了一場產業融合對接會。
江汽、蔚來、比亞迪等5家整車企業與歐菲智能車聯、聯想等7家供應鏈企業開展交流,企業家是座上賓,市委主要領導是主持人。這是供需對接會,也是情感交流會,企業“自由戀愛”,政府“操辦喜事”,有“看頭”更有“賺頭”。
一盤大棋
大衆官宣“牽手”合肥的同時,蔚來首批第三代換電站在北京、上海、深圳、合肥等10座城市上線,蔚來再一次成爲換電領域中的“先驅者”。
與此同時,保時捷高管文熠柏也千里迢迢趕來合肥商談,期望“帶着想象謀劃合作,滿懷激情推動落實” 。
“一流的政策可以複製,但超前的佈局難以超越。” 作爲城市招商隊伍中的一員,經開區招商局局長徐慶先後參與過聯寶、蔚來等大項目招引。在他看來,合肥之所以獲得大衆等全球百強企業青睞,重在軟硬實力兼具。
“從2009年‘十城千輛’工程起,合肥就有心開始佈局新能源汽車產業,憑藉本地整車企業和產業內領頭企業,順利完成示範投入。”徐慶如是說。
今日合肥,擁有江淮、蔚來、比亞迪、長安等一批整車企業,集聚產業鏈企業500餘家(其中規上企業305家),從業人員約10萬人(其中整車企業從業人員超5萬人),已構建起核心技術突破、產業配套合理、應用示範推廣、標準體系完善的發展格局。
採訪中,無論是落戶合肥的新能源車企還是資深招商人,都談到了不少合肥競爭的“王牌”——
01
多領域推動產業集聚,堅持“領軍企業-重大項目-產業鏈條-產業集羣”的發展思路,打造戰新產業集羣;
02
創新國資投入模式,以“基金叢林”搭建“創新雨林”、培植“產業森林”,打造了總規模超千億的國有基金叢林;
03
不斷放大政策效應,實施政策組合拳,引導發展資源向產業集中。
基於這些“王牌”,合肥高端要素集聚能力、運籌能力、輻射能力顯著躍升,成爲包括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的總部集聚地。
“未來,一切競爭最終都會迴歸到人才競爭上。”最近與企業洽談,徐慶聽見最多的詞是“招才”,令他有底氣的是,合肥的人才政策突出精準有效 。僅2022年,來肥創新創業大學生超過30萬人,合肥高校畢業生留在合肥的就業率超過50%。
“去年,‘蔚來杯’中國大學生電動方程式大賽在肥舉辦,全國各地的高校組隊參賽。今年,比賽依然在合肥比賽,我們也正在籌劃將這賽事舉辦地固定在合肥,通過這種方式讓更多領域人才瞭解合肥,選擇合肥。”
拼起來,贏未來
選擇在上海國際車展發佈消息,大衆也是抓住了“流量密碼”。
參展數量創歷史新高的新能源汽車,密集發佈的智能化技術、產品及幾乎以最強陣容出席的車企代表團……這場車展強勁透露出一個信號:中國已成爲全球汽車產業風向標,新能源汽車是當前最熱門的賽道 。
對的時間,做對了選擇,擁有產業全鏈條的合肥無疑已奔馳在這條“賽道”上。
一季度,合肥全市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實現增加值同比增長101.9%,對全市工業增長貢獻率達219.1%。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達12.19萬輛、同比增長3倍。
下一步棋,如何走?
先來看看合肥最近發佈的一條消息:除特殊專用車輛外,合肥市黨政機關和市屬企事業單位公務用車全部採購新能源汽車,新增及更新公交車全部採購新能源汽車。
顯然,合肥的答案是,繼續以“商”招“商”,這個“商”不僅是產業鏈,還有商機。
某行業平臺數據分析:合肥新能源消費關注指數0.86,合肥用戶對新能源汽車消費的關注程度屬於“非常關注”。
爲市場“加把火”!
合肥一方面出臺促進新能源汽車消費補助、減免新能源汽車停車費用等政策;另一方面,不斷豐富充電換電等基建,拓寬新能源汽車的應用場景。
目前,“叫得上名”的新能源車企均在合肥設點銷售,其中也包括特斯拉。來自市經信局的一組預測數據,將加快車企新一輪市場佈局:今年全市新增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有望超22萬輛,市場滲透率超過30%。
去年底,《合肥市“十四五”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指出,合肥市將錨定建設“新能源汽車之都”目標,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產業發展體系。力爭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車整車產能突破300萬輛,培育百億級企業10家,實現產值和產量躍居全國第一方陣。
圍繞這個目標,
合肥已經“卷”了起來——
全力服務重點企業、重大項目,推動蔚來新橋基地、比亞迪等項目產能爬升,大衆安徽、國軒高科電池項目加速建設;圍繞“三基地六園區”產業發展格局,聚焦底盤、電池、汽車電子等細分環節,開展針對性強的招商;聚焦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持續發力,在重大研發專項和關鍵共性技術研發項目中組織實施一批重點項目……
精準把握、果斷出手、再加上強鏈延鏈補鏈等一整套組合拳,難怪業界常說,合肥“打法”看似簡單,但不好學。
恰如好戲帷幕掀開,世界汽車工業發展了百年,可屬於合肥的故事,纔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