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與番茄,看似毫不相關。然而,在安徽海螺集團白馬山水泥廠,一條輸送二氧化碳的管道讓它們有了無法分割的聯繫,並且結出了“累累碩果”。
在智能溫控室進口處,一排排無土栽培的番茄藤蔓,沿着牽引線一直向上攀爬,高約兩三米,直衝棚頂。藤上掛滿了一串串紅綠相間的番茄,在陽光照耀下晶瑩剔透。摘下一顆放進嘴裏,皮薄肉厚、顆粒飽滿、酸甜可口。
佔地5畝的半封閉式的玻璃溫室內,遍佈傳感器和控制器,實時記錄植株的生長數據,還能智能化調控溫、光、水、氣、肥,大番茄、小番茄在這裏舒適“成長”。
溫控室內,一根根半徑10釐米左右的空心白色管子不斷有風從管子盡頭和側邊的圓孔吹出。管子內吹出的氣體含有二氧化碳等成分,當白天光照較強時,向空氣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會增多,滿足光合作用需要。管子裏的“氣肥”正是水泥廠通過水泥窯煙氣捕集純化,把排放出的煙氣再利用產生的。實現了氣肥的‘自產自銷’!
水泥行業是碳排放大戶之一,約佔全球碳排放總量的5%。由於水泥窯煙氣量大、成分複雜、二氧化碳濃度含量低,收集並處理生產中的二氧化碳一直是個難題。突破技術難關是關鍵。2016年2月,海螺集團確立水泥窯煙氣捕集純化項目,與大連理工大學合作,終於研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及裝備。2017年10月,白馬山水泥廠5萬噸級二氧化碳捕集純化示範項目建設成功。
在白馬山水泥廠日產5000噸新型幹法熟料生產線上,水泥窯煙氣被送入脫硫水洗塔底部,去除雜質後依次進入吸收塔、解析塔……經過一系列複雜的程序,純度爲99.9%以上的工業級和純度爲99.99%以上的食品級二氧化碳液體“新鮮出爐”。
種植番茄的智能溫控室,就是運用處理後的食品級二氧化碳作爲植物氣肥,使溫室內植物生長光合作用所需的二氧化碳濃度達到最佳,充分提高了作物產量,實現資源再利用。
長期以來,海螺集團已經與10多所高校有過合作,完成了多項自主創新項目。除了種植番茄,海螺集團正在籌備將捕集純化的二氧化碳轉化爲高附加值的燃料或化學品。
據瞭解,安徽海螺集團三碳(安徽)科技研究院已經聯合南開大學開展了“二氧化碳資源化綜合利用”技術研究,將二氧化碳還原製備爲“合成氣”作爲水泥窯燒製替代燃料;還自主進行了“水泥窯煙氣二氧化碳催化合成甲醇及催化劑設計研究”項目研究,未來將形成具有水泥工業特色的二氧化碳制甲醇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