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之一,中國以世界9%的耕地面積養育了世界22%的人口。中國的糧食生產對於全球糧食安全以及氣候變化都有至關重要的影響。我國三大主糧作物——水稻、小麥、玉米的年總產量分別約佔世界總產量的30%、18%和21%。三大主糧作物生產過程中,每年碳排放總量相當於6.7億噸二氧化碳,佔所有農業生產碳排放量的50%。”
我國糧食生產如何實現碳中和,如今有了一條新路徑。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以下簡稱:南土所)顏曉元研究員團隊聯合中國農業大學、清華大學、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美國康奈爾大學等國內外十餘家研究單位,結合生命週期法和大數據分析,評估了我國三大主糧作物生產過程的固碳減排潛力以及碳中和實現路徑。
研究團隊創新性地提出了一條農業減碳技術路線。通過對現有減碳方法的優化,將秸稈製成生物炭後還田,同時將其間產生的生物氣、生物油進行能源替代,有望使我國糧食生產實現碳中和,同時能夠提高作物產量,降低活性氮和大氣污染物排放。相關研究近日刊發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