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陝西省生態環境廳召開新聞發佈會。近年來,全省自然保護地監督和生態監管能力不斷強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積極進展,全省自然生態系統總體穩定向好。
從2017年起,生態環境部組織開展了“綠盾”自然保護地監督檢查專項行動。省生態環境廳聯合省級相關部門,連續6年對自然保護地全面開展拉網式排查,建立了問題清單和整改臺賬。
其中,對涉及自然保護地的礦產資源開發、工業開發、能源開發和旅遊開發作爲重點予以關注,嚴肅查處違法違規問題,涉及自然保護地的違法違規問題得到有效遏制。截至目前,陝西省“綠盾”專項行動共覈查疑似問題點位2770個,已整改完成2748個,整改完成率達99.2%。
在加快生產方式綠色轉型方面,持續推動關中地區打好藍天保衛戰,構建以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向好向優爲核心的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引導陝北地區突出抓好水土流失等生態治理工作,加快傳統產業綠色低碳轉型,打造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爲引領的生態文明建設示範。支持陝南地區發揮秦巴山區生態資源優勢,探索和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形成以“兩山”轉化爲目標的生態文明示範。
根據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陝西省涉及4個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保護區域(即秦嶺、大巴山、六盤山—子午嶺、岷山—橫斷山),其中秦嶺同時也是全球36個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之一。
《實施意見》分兩個時間段提出了陝西省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目標。其中,近期目標是:到2025年,推進全省生物多樣性調查與評估,基本建立生物多樣性的評估、監測體系,森林覆蓋率提高到46.5%,草原綜合植被蓋度穩定在60%左右,溼地保護率達到50%,全省分佈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數保護率達到77%,陸地生態系統類型有效保護率達到國家要求,漢江、丹江等重點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有所改善,生態質量穩中向好。
到2035年,將形成統一有序的全省生物多樣性保護空間格局,森林、草原、荒漠、河流、溼地等自然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升,生態系統狀況明顯好轉,典型生態系統、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物種及其棲息地得到有效保護,漢江、丹江等重點流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顯着改善,保護生物多樣性成爲公民自覺行動,生態質量明顯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