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力:文字的記憶更爲持久、更讓人能長期回味

環球網:您能分享一下您年少時的讀書習慣和讀書經歷嗎?

韋力:我出生於上世紀60年代,那是個書荒的時代,因爲家庭影響之故,對書籍,尤其是古書,有了本能的偏愛。但想找一本喜愛的書來讀,是十分困難的事。也正因爲如此,讓我有了讀書飢渴症。

人的身體在缺乏營養時,會產生強烈的飢渴感,大腦也是如此,大腦在飢餓時也會如胃口那般飢不擇食,因此,讓我養成了什麼書都想翻一翻的“壞習慣”。可以用“博而不精”這個詞概括我早年讀書的經歷,雖然後來也懂得“由博而專”,但是原有的習慣難以改變。

環球網:您從什麼時候開始收集古書的,您還記得第一次接觸古書的情景嗎?

韋力:其實藏古書沒有一個標誌性時間,因爲對書的渴求,在年輕時會想方設法到處蒐集書,也偶然得到了一些線裝書。那時以爲越老的書越有價值,儘管磕磕巴巴地讀得半懂不懂,但對古書產生了本能的崇敬感和神祕感。

上世紀80年代初期,全國各地古籍書店陸續開業,並且有了古籍書市,使我開始大量地接觸古書,同時也瞭解到因爲之前二十餘年特殊的古舊書政策,使那些書集中地堆在某個地方,它並非流傳稀見,只是我無緣看到而已。

第一屆古籍書市令我印象深刻,因爲我第一次得見人們撲向書堆瘋搶古書的場景,那時不懂版本,自己也跟着盲搶了一堆書。今日看來那些書沒有什麼版本價值,但是古舊書市卻讓我知道天下有那麼多愛古書之人。以往我的藏書癖被人視之爲另類,而今見到這麼多同道,頓然有了吾道不孤之感,反而堅定了我收藏古書之心。

環球網:您爲何喜愛收集古書,古書給您帶來什麼?

韋力:如果從不藏書的人角度來看,愛好藏書是一種“癖”,當人們說此字時其實是帶有貶義的。當今之人受各種觀念影響,認爲身外之物不能帶來也不能帶去,認爲不收一物方爲一種灑脫,在他們眼中,藏書不過是“戀物癖”的一種。我以往喜歡做相應的辯解,後來我對辯解沒了興趣,一個人觀念形成後很難改變,別人無法用嘲笑來改變我的藏書癖,我也沒辦法向他們說明藏書給我帶來的愉悅感。

在我看來,喜愛書籍的人總是可愛的,這種人對生活充滿了熱情,他們愛這個世界,他們想從書籍中獲得知識和思想,由此使得自己產生了收穫的愉悅。儘管古書有各種內容,其內容有糟粕也有精華,但是在蒐集研究的過程中,本身就是一種愉悅。

無論人生持怎樣的態度,但是想得到最大化的愉悅,應該是每個正常人的追求,所以古書給我帶來了太多的好處,這些好處可以用愉悅感一詞來涵蓋之。

環球網:中國藏書文化源遠流長,既有官方傳統,也有民間遞傳您對中國現有的藏書情況有何瞭解,個人藏書需要具備哪些條件?

韋力:我的確藏古書很多年,對一些問題也有自己的總結。不知什麼原因,有不少愛書人把藏古書視爲畏途,儘管古書中的頂尖之物價格高昂,但其實哪個門類的收藏品都是如此。就藏書而言,沒必要追求頂尖之物,你可以把它埋藏在心底,作爲人生的最高追求目標。

你喜愛藏書,就去藏好了,不要設一堆目標,因爲藏書既有得到的快樂,又有讀書的愉悅,你還能向別人炫耀大多數人所不瞭解的專業知識,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說,藏書都是件好事。所以沒必要以己之短比人之長,你找到自己的興奮點去買自己喜愛的書就好了,假以時日,你終究有一天會豁然開朗,真正明白了藏書之道。

環球網:書作爲載體是文化的傳承,在傳承方面您有何感觸?

韋力:人類社會之所以能夠以加速度的形勢在發展,其重要原因就是對歷史經驗的總結。也就是說,每一種新思想、新觀念或新技術的產生,都是以前人的經驗爲基礎的。人類史與地球史比起來,時間短到可忽略不計,就更不要提宇宙史了。在這麼短的時間裏,能夠締造出如此輝煌的地球文明,書籍功不可沒。

近百年來,科技手段對知識的傳播起到重大作用,但是在此之前的幾千年,書籍是各種人類經驗唯一的載體。從這個角度來論,今天的人類文明是靠書籍的傳播才得以迅速發展的。中國人強調不能得魚忘筌,我們在享受科技新成果時,不要忘記那些成果的基礎是前人知識的積累。而這些積累在以往僅是靠書本來做載體的,更何況在知識爆炸的時代,人們對古書並沒有全部研究透,所以無論科技發展到什麼地步,書籍仍然是重要的知識載體。

有些人認爲已經有了電子書就沒有必要費功夫佔地方的存紙本書了,這種觀念我不贊同,畢竟古籍有其文物性,這就如同你喜歡某位明星,不太可能只想在電視上或照片上看幾眼就滿足了,你一定會想去看看本尊。我覺得這就是電子書與紙本的區別,因爲紙本書有着電子書所不能具備的質感。

環球網:您貫通古今,看過大量的古書、古蹟,古人與現代人相比兩者的閱讀習慣和水平有哪些差別?相比古人我們還能叫讀書人嗎?

韋力:就讀書而言,古人和今人在閱讀習慣上沒太大差別。你要讀懂一本書,需要一個字一個字地看下去,古人也是如此。儘管說有的奇才可以一目十行,其實那是他對書籍的內容十分了解,才能做到快速瀏覽。

如果他沒有讀過儒家的《尚書》,他說第一次看就能一目十行,不用說,他一定是個騙子。因爲國學大師王國維都認爲《尚書》讀來詰屈聱牙、十分難懂,你覺得你比王國維更聰明嗎?如果你是個客觀的人,那我還是勸你要想搞懂某部書的思想,唯一的辦法就是老老實實地一個字一個字讀書。

但是古今讀書仍有不同,因爲古人沒有面臨那麼多的“誘惑”。除了必要的社會應酬外,一到天黑沒辦法看電視、刷網頁,他只能點上油燈和蠟燭去閱讀書籍,在黑暗中閃現的一點亮,最能讓人讀書專注。我覺得這也是大多數古人在研讀書籍方面更有成果的原因吧,因爲客觀環境更能讓他們心無旁騖。今天處於資訊爆炸的時代,各種新媒體上的“誘惑”太多了,這使得大多數人難以認真地品味一部書。

當然我也知道圖象化是現在的一大趨勢,人們懶於做思想加工,更樂於得到短時間的感官刺激。但在我看來,越容易得到的愉悅也越容易消失,文字給人帶來的記憶更爲持久,也更讓人能長期回味,不信,你試試。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