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大可:儘可能讀經典 畢竟文學精品的數量都是極其有限的

【環球網報道 記者 趙鵬】經典就是那種能夠扛住時間磨損的鑽石文本,它越過紛亂的歲月,保持着自己的微光,像星辰一樣,恆久地照耀我們的瞳仁。

環球網:請您分享一下您的閱讀習慣和經歷

朱大可:我的閱讀始於60年代。那時讀書是非常艱難的,因爲書源稀少。極爲少量的西方名著,往往在黃昏時送達,第二天一大早被取走,無論書有多厚,你都必須花一個通宵讀完。所以,像羅曼羅蘭《約翰克里斯朵夫》這樣的四卷本,我只有12小時的閱讀時間。

在缺電的時候,我和小夥伴們甚至會在燭光下討論關於閱讀某本書的感受,沐浴在文學傑作的光輝之中。這不是歷史的虛構,而是真實發生過的生活場景。這種通宵達旦的讀書方式,是我童年、少年時代最美好的記憶。

正是由於兒時讀書的困難,我反而懂得了書的珍貴,學會了如何有效率地讀書,如何在短時間裏充分吸收書中養分,並在閱讀中更加健康地成長。無論如何,我的閱讀速度和質量,就是這樣煉成的。

但並非所有閱讀都是對的。在出版物數量劇增情況下,如果沒有恰當的選擇標準,閱讀反而會帶來傷害。

因此,我爲自己的閱讀制訂了四項基本原則:

第一,儘可能讀經典,也就是被歷史證明的優秀作品,而不是那種走市場流量的暢銷書。

第二,儘可能閱讀原典,而不要去讀別人寫的所謂心得。

第三,遠離各種心靈雞湯文字。

第四,想要弄清一件事的真相或來龍去脈,至少讀三本觀點不同的書,也就是保持信息來源的多樣性,你的思維纔不至於被單一觀點所左右。

我確信的是,只要你按這幾條原則去選擇圖書,你就不會在閱讀時“翻船”。

就閱讀載體而言,我還是比較喜歡紙質書,因爲翻閱一本好書,除了內容本身,在上面劃線、做標註、加便籤紙,都會產生某種難以形容的快感。電子書無法比擬。

環球網:在您求學時代常看哪些書?

朱大可:少年期間主要閱讀的是西方和俄羅斯名著,比如拜倫、雪萊和普希金的詩歌,雨果、巴爾扎克、狄更斯和托爾斯泰的小說,在青春期又讀了蘇聯和美國的現代文學作品,比如艾特瑪托夫、阿·托爾斯泰、以及索爾仁尼琴和帕斯捷爾納克的作品。考上大學中文系之後,閱讀的主要是各種文學、戲劇和電影的理論書籍,當然也包括康德、羅素和老莊之類,閱讀的範圍很廣。

總體來說,我青年時代的閱讀對象,有一個從感性和具象逐漸走向理性和抽象的過程。這只是我個人的經歷,並不是我的建議。最好的閱讀狀態,是保持五指平衡,也就是說,既要保持個人偏好,也要泛讀各領域的代表作。毫無疑問,一個人的精神高度,跟他的閱讀的廣度是成正比的。

環球網:您爲何對神話歷史的學術研究非常看重?爲何有如此濃厚的興趣?

朱大可:神話是民族文化的靈魂和根基,它的價值應在先秦諸子百家之上,正如希臘神話之與西方文明。但在歷史上,那些完整文本遭到了多次焚燬和篡改,不是變得支離破碎,就是變得面目全非。重新整理和闡釋神話的起源,神話的文化含義、釐清它的來源和演變過程,就成了文化復興的首要使命。這不僅需要大量的知識工具支撐,更需要有足夠的歷史想象力。我目前所做的,只是一個笨拙的開端而已。

我的工作目前分爲兩個部分,一種是理論性闡釋,這方面的代表讀物是《中國神話密碼》,另一種是虛構性文本,也就是小說形態,這方面的代表讀物,是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的中篇小說《古事記》三部曲,中信出版社推出的短篇小說集《六異錄》,還有四川文藝出版社推出的長篇小說《大桶》。

我認爲,只有兩條通道同時推進,中國神話的遺產,才能擺脫僵硬陳舊的面目,完成其“現代化”的過程。

所謂“現代化”,就是把古代神話從博物館和故紙堆裏解放出來,讓它進入現代人的生活,與現代人的日常想象融爲一體,甚至成爲我們日常經驗的一部分。只有這樣,古老的神話遺產才能得到真正有效的傳承。而不能只停留在語文教材裏,不能停留在“精衛填海”“愚公移山”和“夸父追日”之類的“成語故事”狀態,更不能停留在流行遊戲的符號表層和對神話內在語義的曲解之中。

環球網:您被譽爲“中國文化的守望者”,曾著有許多關於神話、建築、器物和歷史傳奇等相關題材的書籍,您在創作過程中有何感觸?

朱大可:中國文化中最有魅力的細節,往往滲透在神話傳奇(主要是筆記小說)、建築與園林、金玉器物之中,比如劍、鼎、鏡和瓷、茶、絲,但它們的意義,必須經過現象學、符號學和文化語義學的分析,而這就是文化批評的工作方式。文化批評可以有效地辨認那些舊物,讓糟粕死掉,讓價值重見天日。

順便說一下,書寫歷史/神話的過程,其實很像一個廚子做菜。你必須先設計出一份有特色的菜譜,根據這個菜譜來收集“物料”,也就是收集古代典籍中的細節性材料,然後再點火烹製。整個過程必須運用各種學術工具,比如神話學、歷史學、符號學、古語音學和文字學等等,它們就像廚師使用的爐竈、火焰、鐵鍋和刀鏟,可以幫助你梳理其中的邏輯關係,發現其中潛藏的密碼。不僅如此,你還要加入此前早就準備好的各種語言調料,也就是用具有獨特敘事風格的語言香料,讓你的菜餚煥發出與衆不同的敘事風味,創造出更好的口感和閱讀體驗。

環球網:您對當下的文學作品有何看法對於讀好書好讀書讀書好有何見解?

朱大可:對於當下的中國文學現狀,我只能表示遺憾,因爲水貨太多,精品屈指可數。當然,這種狀況完全符合文學自身的邏輯。在以往的任何年代,文學精品的數量都是極其有限的。問題在於,精品能不能被及時發現和認知。大多數的非專業讀者,往往會依賴於評獎和新聞報道的引導。但很多人都已經意識到,有些渠道正在失去專業性和公正性。所以,我不僅要對貴網以這種方式推進全民閱讀表達謝意,還希望看到更多獨立書評人的崛起,他們的見識、才華和勇氣,將有效而持續地引領讀者,去發現真正有價值的文本,從而讓文學發展的進程變得更加健康。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