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中國三星2023年鄉村振興示範村捐贈儀式”在幹埝村舉行,並公佈了未來三年企業社會責任的新計劃:努力發展鄉村產業融合振興、科教融合模式創新、綠色經營技術出新。
“中國三星2023年鄉村振興示範村捐贈儀式”在幹埝村舉辦
選在幹埝村,在於它作爲“綜合示範”的代表性。作爲偉人故里的傳統村落,這裏地理環境優越,自然環境宜人,卻因缺乏產業上的支持,成爲了“空心村”。成爲中國三星13個“分享村莊”之一後,通過規劃民宿、打造高端民宿發展路線的方式,建立起良好的產業基礎和人才基礎,成功實現村民就近就業及收入增加。在這個標杆性的地方發佈企業社會責任新三年戰略,既有已把這裏當成家、回家探親的關心、熱心,向外複製幹埝村經驗的信心,還有將此作爲起點提檔升級的雄心!
鄉村振興並不只是移植某個產業就能實現,用心投入,以心換心,一個“空心村”纔有了發展“核心”,纔有了以幹埝村爲代表的一批“分享村莊”的人丁興旺和生活富足。中國三星把企業社會責任當成事業,在鄉村振興上做出很多創造性的努力,這與國家戰略要求高度匹配,並匯入中國鄉村振興的發展大局中成爲可複製的典範和成功樣本。
年輕人迴流,空心村有了發展動力
如何判斷一個鄉村的振興與發展程度?除了收入水平,產業狀況,教育層次,資源稟賦,創業項目等硬的經濟指標,還有一個感性可視的標準。如果到一個地方,發現這裏的年輕面孔很多,每個家庭都有年輕人,打交道的幹部和企業負責人多是年輕人,教師也是年輕人居多,那麼這裏的振興程度一定很高。年輕人對振興有極高的敏銳度,一個地方有發展前途,他們纔敢在這裏紮根。
在幹埝村能看到很多年輕人面孔,聽到很多年輕人的故事。比如老村長賀昌全退休後,時年22歲的兒子賀峯,看到家鄉發展充滿希望,便傳承了父親對家鄉振興的信念,返鄉工作。如今是星埝合作社職業經理人、村委助理,他做着年輕人最擅長的事,合作社的日常事務以及百美村宿的一些日常運營。民宿這種年輕的事業,就得年輕人去做,住民宿的多是年輕人,年輕人更懂年輕人。
幹埝村的班子比較年輕化,副書記和兩個助理都是年輕人,也都是大學生,他們更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嘗試新的產業模式。實際上,幹埝村這些年的發展,正是受益於旅遊經濟這樣的新產業。這些新產業也創造了很多適合年輕人的崗位,讓村裏的年輕人可以在家門口就業。31歲的副書記陳金橋,作爲在外闖蕩過的年輕人,他更懂人才對鄉村振興的重要,他說:如果沒有人才,即使有再多的資金,也很難做出一個好的規劃,更沒有真正的技術人才做實施和落地。
“年輕人迴流”不僅發生在幹埝村,在受到中國三星幫扶更早的南峪村,隨着年輕人的迴流,空心村成爲著名的“網紅村”。《人民日報》也注意到這一現象:在外地工作的大學生,看村裏旅遊發展不錯,就果斷回鄉創業,把自家閒置的舊房屋改造成民宿。在其他景區做導遊的年輕人,也回村當民宿管家。回鄉創業的大學生越來越多,新理念新思路新媒介,讓當地旅遊更加風生水起,“美麗鄉村夢”因爲有了年輕人,更加紅紅火火。
過去提到三農問題, 最直觀的就是人的空心化,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只剩下老人和孩子。農村產業發展所必須的勞動力發生轉移。鄉村有了發展希望,年輕人回來了,鄉村振興有了發展動力,“空心村”才成爲了歷史。中國三星對幹埝村擘畫的藍圖:勞有所業、老有所依、兒孫繞膝,生活富足、生產興旺、生態優美——不正是通過吸引年輕人的迴流,讓這些空心村有了發展希望。
更多年輕人成爲帶領鄉村振興的能人,形成能人示範帶領更多能人的驅動力量,充分激活鄉村生產力。
讓年輕人迴流的產業基礎
逐事業而居,這是年輕人的本能。在中國三星的幫助下,幹埝村通過增加一產、升級三產、人才培養的“組合拳”方式,建立起了良好的產業基礎和人才基礎。把現代化的高端酒店體驗融入在田園野趣間,形成了幹埝村獨具特色的田園風格精品民宿。這樣家門口的事業,怎麼能對年輕人沒有吸引力?
產業不空心,人就不會空心。解決鄉村的問題,關鍵是在產業上加強造血功能,在公益扶貧輸了血的同時,更要留住年輕人,留住人才,留住能人,纔不會失血返貧。中國三星抓住了振興的痛點,有了因地制宜的產業,村莊纔有內生髮展動力,也才能讓年輕人留下。對於“逃離”鄉村的年輕人,網上曾有過一個討論:走出大山,不是爲了逃離大山。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家鄉擺脫貧困,而不是擺脫貧困的家鄉。
鄉愁,不只是走向遠方、留在北上廣對家鄉的小資想象,而變成一種身在家鄉去創業創造的“在地”努力。年輕人回來了,鄉村才更有未來,鄉村振興才更讓人振奮。這是中國鄉村振興的一個成功範本!
三星式公益:用能人驅動衆人,用真心填充“空心”
未來,中國三星將在現有的一產三產的基礎上,探索多產融合發展創新模式,圍繞民俗旅遊,充分整合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等產業,打造集民宿、旅遊、餐飲、採摘、農產品加工爲一體的旅遊經濟,這需要人才啊。中國三星也希望充分發揮能人示範帶動作用,用能人驅動能人,能人帶動衆人,先富帶後富,這也給年輕人創造了廣闊的事業空間,鄉村生產力被最大限度地激活。
有了產業的幹埝村成爲年輕人回鄉創業的“樂土”
這個成功樣本給鄉村振興帶來的啓示是,公益,不只是給錢,不只是在一個地方栽一棵樹、畫一片雲,而是用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片雲推動另一片雲。
中國三星在社科院“社會責任發展指數”排名中連續十年蟬聯外企第一,不是沒有原因的,幹埝村的振興是這種責任的縮影。在華30多年的中國三星毫無保留地貢獻、分享着一個國際化企業的眼界、觀念和判斷,將自身的優秀基因下沉融入治理最末端的村莊建設,讓更多人共享時代的發展紅利。
一個有心的、把心捧出來的企業,才能賦予“空心”以“實心”,心心相印,心心相惜,用人的力量振興一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