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人”——四川省宜賓市珙縣貨車司機“暖心之家”探訪

四月的盛夏,川南盆地川、滇、黔三省結合部的邊陲小鎮——四川省宜賓市珙縣巡場鎮,一如往日的明媚與炎熱,地面早已泛起陣陣熱浪。而此時,位於巡場鎮塘壩村交通要道的珙縣智慧物流運營中心貨車司機“暖心之家”,則不停有過路的卡車司機來此休息。住宿、超市、食堂、健身房、青年之家、心理諮詢室、醫療服務室、貨運信息發佈平臺等一應俱全。不時有司機朋友在此歇腳乘涼、健身娛樂、音樂小憩、查看信息和就餐充電,儼然一派安逸“回家”的氛圍。

珙縣註定是一個交通運輸極度頻繁的區域,這無不與其鐵、銅、鉛、鋅、黃鐵等多達14種豐富的礦產資源有關,並由此成爲省、市道路貨運大縣。截至目前,縣內運輸企業77家、個體經營戶175家、貨運車輛2518臺、貨車司機2532名。爲此,貨運車輛就業羣體的有序融入、貨運通行與後勤保障,無疑成爲各級部門的關注重點。

由此,“四輪驅動”中的“珙州紅運”黨建品牌,成爲珙縣積極探索貨車司機羣體黨建創新的新路徑。

“遠方的家”

“我是從西藏拉薩拉貨過來,經常走這條線,路上還算順利,就是有些勞累……”在寬敞的健身按摩椅上,李師傅一邊舒服的享受着電動按摩,一邊與珙縣民政局局長周志華聊天。

“如果感到有些餓了,你一會可以去旁邊的餐廳體驗一下物美價廉的家廚哈……”這些安撫身心的體驗是李師傅以前不敢想的事,但是現在他在珙縣的暖心之家就能實現。

“以前途經珙縣,沒有‘暖心之家’的時候,大部分就是‘風餐露宿’,想停無處停,只能硬撐上路。有時實在疲倦了,就停到相對寬敞的路邊飯店門前在車上短暫打個盹,完了還要繳費。”開貨車20多年的李師傅還告訴筆者,現在他們這些跑長途的貨車司機朋友,都習慣了到這裏來“按摩”和喫家廚,更習慣稱這裏爲“遠方的家”。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雖然這些外地的長途貨車司機在這裏人生地不熟的,但是在這裏根本不用爲貨源發愁。因爲我們在縣委組織部、縣委兩新工委以及縣民政局等部門的支持下,創新開發的“道道通數字化網絡貨運平臺”和同步建成珙縣智慧物流中心,該平臺是一個集網絡貨運智能調度、貨物運輸管理、貨運車輛、貨源、運單信息、運輸安全、汽車後市場服務等全數字化智能管理的服務平臺,司機可以通過手機在道道通網絡貨運平臺遠程接運單,貨車駕駛員也可通過智慧平臺一屏掌握區域內外的貨運各類需求信息,還能及時爲貨運企業、司機匹配貨源和提供全流程運輸安全在線監管與在線結算。截至目前,平臺註冊車輛達500餘輛,註冊企業50餘家,幫助貨車司機線上快速接單6500次。” 珙縣智慧物流運營中心負責人介紹到。

“流動的溫度”

“現在的貨運利潤很低,貨車停車喫飯難,希望沿途能有珙縣‘暖心家園’這樣的貼心服務區!”貨車司機楊師傅一邊喫着一葷兩素一湯10元套餐,一邊感慨頗深地說道。

的確,在珙縣爲了讓貨車司機能喫口熱乎飯、衝個熱水澡、睡個安穩覺,珙縣依託黨羣服務陣地、企業閒置資產,先後改建貨車司機“暖心之家”2個,除制定貨車司機八條暖心政策外,縣委組織部、兩新工委還聯合交通、民政、團委、工會等部門,推出了一系列“溫暖計劃”:

首先,開展黨員貨車司機“亮身份、亮職責、亮承諾”活動,先後設立“黨員責任車”13輛、“黨員示範車”7輛、“黨員責任區”4處,持續開展“夏日送清涼”、“冬日送溫暖”等慰問活動,讓貨車司機充分感受到了地方黨組織的溫暖。據統計,其中僅指定房間自帶被褥優惠住宿,就累計爲貨車司機提供服務6000餘次。

與此同時,珙縣還建立起完善的線上“行業黨委—流動黨支部—黨員司機—貨車司機志願者”多位一體的社情民意“直通車”,根據貨車司機“線上+線下”的現實困難與訴求制定快辦機制,通過線上訴求收集、臺賬建立與線下即時轉辦、結果反饋、跟蹤回訪的五步工作法,確保涉及貨車司機的社情民意做到:政策諮詢一週答,意見建議一旬辦,投訴舉報一月結,此舉先後幫助貨車司機解決子女入學、通行受阻等急難問題500餘件。

“你說,孩子的入學問題都幫助解決了,我能不做點力所能及溫暖別人的事嗎?”這是安徽籍貨車司機張師傅執意申請要求加入珙縣文明創建志願者隊的理由。

溫暖是可以傳遞的。在珙縣,民政部門針對貨車司機數量多、分佈廣、熟悉城鄉的特點,一方面積極組織優秀青年志願者參與貨車司機的“暖心”服務;另一方面,還善於引導貨車司機參與在地基層治理的全過程,這種“雙向暖心”模式,一時間竟然受到了貨車司機們的一再推崇;這其中,僅疫情期間,就有80餘名貨車司機主動參與物資運輸保障,有力支持了宜威高速等重大項目建設和當地大型商超的正常運轉。隨後,又先後有200餘名貨車司機主動到基層社區報到,利用空閒時間參與卡點值守、文明創建等志願活動50餘次,收集和傳遞社情民意信息400餘條,這種由“治理對象”轉變爲“治理力量”的隊伍,也稱爲“珙縣之治”過程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車輪子變成愛的接力棒!”

“組織的關心,社會的肯定,我們覺得不僅要認真經營貨車生意,還要用心多做有益於社會的好事,我們也要讓車輪子變成愛的接力棒!”這是黨員貨車司機楊師傅,在珙縣“最美貨車司機”評選表彰臺上的一番感悟。

有人說:“愛在哪裏,家就在哪裏。”對於長年奔波在外的貨車司機而言,珙縣顯然是有溫暖和愛的,而且還很細節、很具體。於是,筆者就有了這樣一種認爲:這一點,一定起源於勞頓之後的“暖心之家”,它注入於人內心的是溫度,卻又在珙縣的大街小巷接力棒般不斷釋放着愛的回饋。僅這一點,就有足夠的新聞由頭,去講述一個個滿含溫情、包容、關愛與支持的情感故事。

畢竟,有了溫度,再多做一些付出,辛苦一點又算得了什麼呢?(陳默 文/圖)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