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殘疾人改變命運架“金橋”

身殘志堅有作爲。李憲慶超越身體侷限,用苦幹與實幹寫下夢想與追求。1990年從供銷社財務崗位辭職下海,到現如今的現代化企業,演繹了屬於自己的傳奇。其女兒李娜通過出國留學,學有所成,繼承起父親的事業。同時受父親的影響和教誨——做一個富有同情心、仁愛心的企業家。

變命運的“希望之家”

年已半百的狄方由,家住濟寧經開區疃裏鎮狄家村,是獨生子。早年因家庭生活困難,爲了生存,他先是利用網絡開展綠化苗木銷售,空閒時間給奶品廠加工奶盒。後來覺得幹建築行業掙錢比較多,就又跟着他人幹起了建築。但萬萬沒想到,2015年7月,他在一建築工地施工時,從事的是高危作業,不慎發生意外墜落,致使胸椎損傷,造成高位截癱,只得與輪椅爲伴,對生活前途失望之極。2018年的一天,他從一個傷友那裏瞭解到,濟寧天久公司正在開辦“希望之家”,是專門爲脊髓損傷者辦的。便抱着試試看的心理,到該公司去報名。董事長李憲慶熱情地接待了他。在希望之家裏,感到了家庭般的溫暖,康復訓練十分認真。不久,便加入到輔助性就業崗位,在手套加工廠房負責燙料、給手套貼標籤、包裝手套等。他覺得幹起來很順手,也很輕鬆。越幹越愛幹。他動情地說:“天久給了我新天地,在這裏不光每個月能掙五六千塊錢,空餘時間還能進行康復鍛鍊。真沒想到啊!”通過在希望之家康復鍛鍊,他的身體狀況有了很大的好轉,從最初的二便沒有知覺、身體僵硬,到後來的二便完全自理、輪椅上的活動自如。他覺得自己的人生有了價值,人也越來越自信,成爲天久公司的勵志楷模。

1985年出生於嘉祥縣大張樓鎮曙光村的尹偉偉,2010年正是他創業的美好年華,但命運之神卻給了他另一種安排——那年他被重物砸傷,胸椎、腰椎斷裂。此後幾年,他一直呆在家裏,走不出陰影,甚至絕望得產生了想死的念頭。“物以類聚,人以羣分”。他從接觸到的截癱病友中得知,天久公司是個扶貧單位,兼管對截癱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於是就前去試探試探。董事長李憲慶聽了他的遭遇介紹後,深感同情,熱心地接納了他,給他安排了康復訓練。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感到上肢已靈活自如,公司緊接着給他安排了輔助性就業崗位。自此,尹偉偉在這個崗位上紮下了根,工作越來越賣力,人越來越自信。他通過希望之家的康復訓練,可以獨立完成上坡下坡、身體轉移、輪椅到馬桶、到椅子、到沙發等;還通過自學,可以獨自完成輪椅舞蹈“小蘋果”、輪椅操,因此還收穫了許多“粉絲”。他還有幸參加了2018年至2021年舉行的濟寧廖河馬拉松、江蘇徐州馬拉松、山東棗莊馬拉松、湖南長沙馬拉松等賽事,並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今年51歲的唐伏立,是濟寧經開區安居街道唐莊村人。2013年8月13日那天,他在參加金鄉新汽車站建設施工時,因高空墜落,造成腰椎11-12脊柱斷裂,形成高位截癱。厄運發生後,他再也沒有出過家門。正在生活無望時,經過別人向他介紹,來到了天久希望之家。見這裏有各種康復訓練的器材,還有公司聘請的康復師現場指導,一些患者正在高興地接受訓練。與幾個患者一搭話,都有共同語言,在家的那種閉塞感和孤獨感一掃而光,頓時增添了康復訓練的信心。在一個來月的康復訓練中,公司不光免費喫住,董事長、總經理還多次向他問寒問暖,促膝交談,使他感到比親人還親。當他能做手工活時,公司給他安排了輔助性就業崗位,負責手套貼牌、包裝等。有了工作崗位,他喜出望外,非常動情地說:“在參加了天久的輔助性就業後,我才真切地看到,原來社會上還有把殘疾人當作自己家人一樣的企業,像家一樣溫暖。”現在,他也成爲穩定就業者中的一員。

濟寧經開區馬集鎮薛莊村35歲的薛憲通,自出生起就厄運連連——哇哇落地時,上肢帶有殘疾(當地人稱爲“胎裏帶”);兩歲時,父親去世;不久,母親又改嫁他人,姐弟倆只好跟着年邁的奶奶生活;1999年,他剛9歲,奶奶又因病去世。爲維持生活,姐姐很早便輟學外出打工。薛憲通因身體殘疾,幾乎沒什麼勞動能力,只能賦閒在家。雖有政府的低保,但除去看病,生活可謂朝不保夕。已經懂事的薛憲通,爲了更好地養活自己,開始想法找工作。起初是四處碰壁。2009年經過鄉殘聯介紹,他來到了天久公司當上了一名檢驗工。不光工作輕鬆,每月還能拿到兩千元左右的工資。更讓他感到欣慰和幸福的是,與他同在本公司上班的女殘疾職工吳大煥,對他產生了感情。細心的李憲慶察覺後,便安排了另外兩個熱心的女職工給他們“牽明線搭明橋”,很快把他們促成了夫妻,並且在職工宿舍裏專門給他們安排了“夫妻間”。

“緣來”有因 希望之家已成立6年

該公司是一家以生產滑雪手套爲主的中型企業。董事長李憲慶因爲自己從小就患過小兒麻痹症,成爲殘疾人,故而對社會上的殘疾人感同身受。其女兒李娜長大成人並通過出國留學,學有所成,決心用學得的知識回報家鄉。“海歸”後繼承起父親的事業。同時受父親的影響和教誨——要做一個富有同情心、仁愛心的企業家。她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和新理念,開展跨境電商作業,把企業搞得紅紅火火,深得廣大員工的信賴,2014年被推舉爲公司總經理。在招收員工時,父女倆對殘疾人也不拒絕。

“朋友來了有好酒”——既然招收了殘疾員工,就要給他們提供安全、舒適的工作和生活條件。爲最大限度地方便殘疾員工,2014年公司利用縣裏建設手套產業園的機會,投入2300萬元,並通過中國殘聯聘請了專家作指導,建造了兩棟15000平方米的國家標準無障礙現代化廠房。廠房內設有寬約3米,貫通3層廠房的坡道,四周包裹了海綿的牆壁及立柱、各種低位開關、隨處可見的抓杆扶手、完善的災難逃生機制等,一應俱全。成爲我國無障礙標準廠房建設的示範項目,也成爲向國際社會展示我國工業園區無障礙環境建設和優化殘疾人勞動環境及人權狀況的窗口。

2017年,公司又利用自己的辦公場所與嘉祥縣殘疾人聯合會,共同建立起了山東省首家濟寧肢協嘉祥脊髓損傷者“希望之家”,全方位、多層面地爲脊髓損傷者提供醫療、康復、輔具適配,讓他們經過一個階段的康復訓練,再給他們提供輔助性就業工作崗位;又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練,達到技術成熟,便把他們安排到穩定性就業崗位。

2019年,第一批輔助性就業崗位開始試運行。根據“希望之家”的傷友腿腳不方便的實際狀況,崗位實行了一個脊髓傷友搭配一名健全職工,合作開展工作的方法,由專人負責教授業務知識,直到傷友能夠獨立操作。工作期間,公司免費提供食宿,並每月給予出勤補貼;工作時間上,也講究靈活,傷友能幹多長時間,就幹多長時間。當年就安置固定傷友5名,其中的3名傷友,工資遠超本縣最低工資標準。

‘生活重建訓練’是爲脊髓損傷者不同生活階段需求而設計的培訓課程,通過提供身、心結合的康復服務,協助截癱患者實現生活重建和正常就業,並帶動更多殘疾人走出家門,走向工作崗位,達到功能重建、重拾信心、融入社會、找回自我的目的。”這是李憲慶的內心表白,也是他的崇高追求——讓更多“輪椅人”演奏出動聽的人生樂章!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