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在第23個國際生物多樣性日來臨之際,由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簡稱SEE基金會)、北京合一綠色公益基金會和阿拉善SEE珠江、華北、八閩、江南、東海、深港、自貿島、三江源、臺灣、長江、齊魯、重慶等項目中心聯合主辦的“創綠家&勁草同行十年路”活動在廣州舉行。
勁草導師、創綠家顧問、來自全國各地的創綠家&勁草同行夥伴、社會科學、生態學專家學者,公益領域專家,公益實踐者、同行者和阿拉善SEE各項目中心代表歡聚一堂,以“同行·創變 共築基石”爲主題,回顧了創綠家&勁草同行項目十週年歷程,並就如何更好地促進公益行業發展進行研討交流,線上直播超20萬人次觀看參與。
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第一副會長肖南爲活動致辭。他指出:“創綠家和勁草同行一直是阿拉善SEE致力於社會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社會力量,也是非常重要的基石。我們得到了社會廣泛的幫助,也讓阿拉善SEE在社會化的生態環境保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自SEE基金會將“天使投資”引入環保領域,發起“創綠家環保公益創業資助計劃”(簡稱“創綠家”)已有十年,截至2022年底,創綠家項目共資助511個初創期環保公益組織,資助金額超4322萬元。
“勁草同行-成長期環保組織支持項目”(簡稱“勁草同行”)累計資助96家勁草夥伴,累計投入資金超4500萬元。勁草導師總數爲219位,其中公益導師45位、企業家導師174位;導師累計志願服務時間超27755小時。由SEE基金會與“勁草同行”夥伴、導師共同發起的嘉年華活動已在34餘座城市累計開展70多場活動,影響12萬公衆參與,吸引線上及線下共8500多萬粉絲圍觀。
會上,清華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系副主任晉軍發佈了《創綠家及勁草同行十年評估報告》並進行解讀。
他表示,中國環保公益組織已經走過三十年時間,但很多夥伴始終面臨着組織化難題,存在“競爭性”不足,個人發展、機構成長及行業前景“確定性”缺失的難題。
如何打破低水平循環,破解組織化難題?行業支持板塊應運而生。從“做項目”到“做機構”,以擴大基數、提升質量來推動環境治理的公衆組織化參與。近年來,創綠傢伙伴已實現國內所有環保議題全覆蓋,創綠家與勁草同行夥伴覆蓋了全國32個省市地區,行業支持板塊已成爲SEE基金會的發展基石。
晉軍呼籲,面對新的外部環境和資助對象,亟需迭代組織理論、解決組織化難題。未來十年,更要在資金、政策、空間持續收緊的背景中,挖掘關鍵人才、協助環保夥伴適應外部環境變化與調整,推動環保公益業態多元發展。
當天下午舉行的行業發展論壇,由香港嶺南大學客座教授廖洪濤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王曉毅發佈並解讀《公益環保行業的發展轉型——從項目驅動到組織驅動》報告。他指出,我國的公益環保已經進入到公衆廣泛參與的第三個發展時期,這對公益環保提出了要求。公益環保面臨着發展和轉型的雙重任務。
王曉毅表示,公益環保行業發展是生態環境治理現代化的必然需求,推動其發展轉型可以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未來更需要轉換機制,從項目驅動的公益環保行業發展策略轉向項目和組織雙輪驅動的環保公益發展策略。發揮驅動型公益環保行業發展的優勢,促進行業轉型。公益環保組織的發展有賴於規模擴大、專業化水平提升和形成組織網絡,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政府、企業和引領型的公益組織和專業人士都負有重要責任。他特別指出,資助型基金會在組織發展中應該發揮重要的作用。
SEE基金會祕書長楊彪以“SEE基金會行業發展的戰略和策略”爲題,結合過去十年SEE基金會在環保公益行業的發展經驗進行分享。他認爲,清晰穩定的戰略是成長期環保組織進一步發展的基礎,初創期環保組織不宜投入過多組織資源,而是儘量讓其有自己的發展脈絡。
楊彪還表示,非限定性資助對組織發展具有重要價值;要重視陪伴的價值,關注組織中人的狀態;鼓勵跨界人羣參與環保公益,帶來新鮮的資源、經驗、方法。無論是SEE基金會還是其他平臺,實現公募化的過程非常重要。而且在過程中要注重引領、開發、挖掘更新的議題,最終迴歸環境問題的解決。
公益行業以其公益性、社會性和參與性,與政府、企業一起相互配合,成爲現代化社會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共同貢獻於社會發展。中國公益行業發展有賴於基金會和社會組織的共同行動,主辦方還邀請公益行業同仁共同探討行業發展經驗和未來的行動方向。
南都公益基金會祕書長彭豔妮、心和公益基金會祕書長劉斌、廣東省綠芽鄉村婦女發展基金會祕書長鄒偉全、北京市曉更助殘基金會常務副祕書長梁志圖、萬科公益基金會副祕書長兼項目總監劉源、資助者圓桌論壇祕書長李志豔、公益實踐者等圍繞“組織支持是行業發展的基礎”“商業思維與跨界創新爲行業發展提供動力”“行業發展價值如何呈現”等議題進行分享和圓桌討論。
彭豔妮在“共同成長,互相成就”主旨發言中分享了機構資助PPOF模型。她認爲,機構發展要素包含產品(項目)、領導人和團隊、運營管理及財務。資助方與被資助方是相互成就的關係,要在資助過程中實現共同成長。
劉斌在題爲“企業家精神和兒童閱讀公益發展”的發言中表示,商業和非商業都是通往公益利益的手段,商業需要公益且需要向公益學習。未來商業發展越來越向上、向善,越來越尊重人性,公益的人文精神和底色更爲關鍵。
根據綠芽基金會的重點工作情況,鄒偉全以“共創婦女兒童友好鄉村”爲題,分享了在“賦能鄉村婦女&鄉村兒童”上的幾點思考。她認爲,要始終保持在現場、在一線的感覺以及開放性地讓更多夥伴、志願者和公衆參與。
梁志圖結合曉更基金會在殘障人羣領域的探索和實踐,做了相關梳理。就如何實現有效聯合,他提出要進行議題持續倡導、政策熱點跟進倡導、以社羣需求的根本爲方向,前瞻性地倡導。
廖洪濤觀察並指出,評估對合作夥伴的配合和改善有很大作用,能給到基金會更好的反饋。更好的、完整的調研,對資助方及行業有很好的幫助。
在阿拉善SEE即將迎來20年之際,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會長周洲代表主辦方進行活動總結。他表示,行業發展是SEE基金會的基石,也是衆多行業基金會同仁共同關注的話題。勁草同行和創綠家項目是SEE基金會的基石,也是企業家深度參與的重要路徑,企業家也從長期參與和陪伴中與夥伴共同成長。未來希望與大家攜手,有耐心、有堅守,凝聚企業家精神,留住碧水藍天。
活動上,還揭曉創綠家、勁草同行、勁草嘉年華的最新logo,並頒發了SEE基金會環保公益行業發展十週年特別貢獻獎及相關獎項,以激勵項目資助方、合作方爲公益環保事業作出的貢獻。
本次活動在諸多環節踐行了“零廢棄會議”理念,參會人員平均每人每天產生的垃圾約爲0.11Kg,遠低於每人每天產生的平均垃圾量1.1Kg。
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成立於2008年,由阿拉善SEE生態協會發起成立,致力於資助和扶持中國民間環保公益組織的成長,打造企業家、環保公益組織、公衆共同參與的社會化保護平臺,共同推動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
據瞭解,“創綠家”項目致力於發掘和支持有組織化意願的初創期環保公益團隊,尤其是那些對環境社會問題具有強烈的使命驅動力和專注度的團隊,以使更多優秀環保組織出現,從而推動環保公益的行業生態更加健康、多元,最終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目標 。
“勁草同行”項目由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與全球綠色資助基金會(GGF)於2012年聯合發起,通過陪伴與輔導成長期環保公益組織的關鍵人才,協助環保組織應對成長過程中面臨的發展瓶頸,促進其在“三個核心”(核心業務、核心團隊、核心資源)方向上有所突破,支持其成爲區域或議題上的引領型核心,更有效地回應環境問題;與“創綠家”項目構成了資助體系上的銜接與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