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由愛佑慈善基金會承辦的2023中國互聯網公益峯會“未成年人保護社會支持網絡建設”主題論壇在湖北武漢光谷科技會展中心舉行。
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及公益行業的代表們,圍繞着對未成年人的“六大保護”,分享和探討了如何對遭受侵害未成年人展開救助保護,提供專業化、標準化的服務,共同搭建起民政、司法、社會工作、公益組織、互聯網公益平臺、學校家庭等不同主體參與的未成年被害人社會支持網絡。
現場,愛佑慈善基金會聯合全國各地12家在司法社工領域從事未成年人專業服務的社工機構,共同發起“雲開計劃——未成年被害人社工服務聯合行動”,將通過專業的社會工作服務,幫助和陪伴遭受侵害的未成年人和他們的家庭,早日走出遭受侵害的陰影,雲開見日。
2021年6月,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 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正式實施。其中增加、完善多項規定,着力解決社會關注的涉未成年人侵害問題,包括監護人監護不力、校園欺凌、性侵害未成年人、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等等。
同時,在新修訂的《未保法》中也多處提及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應積極參與未成年人保護工作。這爲開啓兒童保護的新格局提供了更明確的法律依據,也促進着更多的社會力量投入參與到未成年人服務中來,共同構建起具有中國特色的未成年人保護機制。
“所有關愛兒童、關心未成年人保護的工作,一定是需要跨界資源的聯動,而且這樣的聯動不僅僅只出現在干預的過程當中,還包括評估決策和過程監測。”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副教授、中國社會工作學會兒童社會工作專委會理事盧瑋在論壇上強調,從事未成年人服務的社會工作者需要發揮自身的專業性,與政府、司法機關、人民團體等不同社會主體進行跨專業合作,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最有需要的兒童和家庭身上,才能更加高效、系統化地解決問題。
“在開展未成年被害人的保護時,更需要強調最有利於未成年人原則,以未成年人爲中心提供綜合的服務。”作爲兩次參與到《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工作中的單位,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於旭坤從法律責任層面分析了爲受性侵、暴力傷害等的未成年被害人提供不同層面社會支持服務的意義。“新修訂的《未保法》中有13處提到社會組織在未保工作中的作用。落實《未保法》的“最後一公里”,需要專業的、可持續發展的社會組織力量,像一根針一樣去串聯起政府部門、司法機關、羣團組織、社會公衆等。”於旭坤說。
據瞭解,在兒童保護領域,愛佑慈善基金會從關注困境兒童到此次聚焦未成年被害人羣體中的受性侵未成年人,延續系統化解決社會問題的思路,將從司法社工角度切入開展未成年被害人的救助服務。愛佑慈善基金會理事長耿源表示:“愛佑做項目堅持長期性和專業性。要體現司法社工的專業性就要讓服務有標準、社工有能力。在《未成年人司法社會工作服務規範》國家標準之下探索、總結針對未成年被害人保護救助的服務指南,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不斷驗證、迭代、優化,爲受性侵未成年被害人提供全鏈條、全流程、全內容的服務。同時,打造專家、資深社工、初級社工三級賦能體系,通過理論學習、個案研究、進階督導輔以同輩支持和社羣網絡,分層次、分階段、分步驟地爲司法社工羣體持續賦能,助力培育起一支具有中國特色的專業司法社工隊伍。”
主題論壇現場,《三聯生活週刊》主筆王海燕,愛佑慈善基金會黨支部書記、兒童保護項目負責人丁珊,南京市鼓樓區人民檢察院第六檢察部主任王蘇,嗶哩嗶哩公益事務部負責人郭晏含,北京超越青少年社工事務所副主任李涵開啓圓桌對話,就《多方參與下的未成年被害人社會支持體系網絡建設》展開討論。
爲了讓“行動的力量”在未成年被害人的救助保護服務中更好地發揮社會組織的能量,面向行業、公衆倡導建設多方參與的未成年人保護社會支持體系,愛佑慈善基金會聯合北京超越青少年社工事務所、深圳市福田區啓航公益服務中心、雲南省家馨社區兒童救助服務中心、昆明市紅嘴鷗青少年事務服務中心、南京市鼓樓區青雁未成年人關護中心、安慶市全人社會工作發展中心、東營市齊家未成年人司法社會工作服務與研究中心、溫州市黑眼睛社會工作服務中心、鄭州市金水區青荷橄欖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寧夏銀川市陽光未成年人社會服務中心、湖南李麗心靈教育中心、廣西同心源社會工作服務中心發起“雲開計劃”——未成年被害人社工服務聯合行動。聯合行動將致力於幫助更多遭受侵害的未成年人得到救助保護服務,減少或消除侵害事件的負面影響,幫助他們儘快恢復社會功能、迴歸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