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疆同心 齊美中華 山東省第十批東營援疆工作成果豐碩

三載援疆 累結碩果 山東省第十批東營援疆工作綜述

絲綢之路奔騰入海、一躍邊塞,早在千年前,東營與疏勒的緣分便在駝鈴聲中孕育。從渤海之濱到西部邊陲,雖相隔萬里,千年的緣分在時代的呼聲中再度書寫。

山東省東營援疆指揮部深入貫徹落實新時代的治疆方略。自2020年3月山東省第十批東營市援疆幹部人才進疆以來,肩負組織重託,奔赴疏勒縣援疆崗位,接過了對口支援疏勒的“接力棒”。按照抓實幹部人才隊伍管理這個根本,圍繞項目建設這條主線,聚焦民生、智力、產業、就業、文化等七大重點任務的“1+1+7”總體思路,有的放矢找準援疆工作痛點、解決援疆工作難點。砥礪奮進,引領帶動受援地產業發展、保障改善當地民生、推動鄉村振興發展、促進當地文化交融,全力推動疏勒縣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續寫了東營對口支援新疆工作的嶄新篇章。

民生援疆,用愛聚力幸福生活

民爲邦本,本固邦寧。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羣衆有需求,援疆就有行動。在民生援疆方面,東營援疆指揮部堅持辦好解難幫困實事,從基層羣衆最關心、最迫切、最急需的領域入手,落實到羣衆的喫穿用度,醫療、教育、生產全方位覆蓋,不斷提升援疆“民生溫度”。

如醫療衛生方面,疏勒縣因爲各種原因,當地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較高,但塔孜洪鄉衛生院基礎設施年久失修、診療設備嚴重不足。東營援疆指揮部投入援疆資金420餘萬元,對醫院整體院落功能區域進行了重新規劃佈局,新建設了住院大樓,對原有樓房上下水管設施、電路、消防管道等進行了改造,並採購先進的醫療設備,讓百姓在家門口便能看上病、看好病。

東營援疆幹部人才許多良,在擔任新疆喀什疏勒縣塔孜洪鄉衛生院院長一年多的時間裏,見證着衛生院三天一個小變化、五天一個大進步:全疆首個在基層衛生院中建立EICU、全疆首個在基層衛生院引進遠程心電診斷系統、南疆地區首個在基層衛生院引進國內最先進智慧化預防接種門診系統……他和所有援疆幹部一起緊抓慢趕,用心務實,這樣的實事不是個例。

三年來,省市兩級財政累計投入援疆資金13.56億元,站在羣衆的角度思考,紓羣衆之苦,解羣衆之難,實施各類援疆項目25大項、596小項,帶動醫療水平整體提升,優化整體教育辦學水平。一個個民生項目建立,一件件民生實事落地,提升了人民羣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智力援疆,用心推動“造血”轉變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東營援疆指揮部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創新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模式,按照高層次人才引領、中堅力量壯大、基層隊伍培育“三措並舉”的思路,精準引進培育急需急用人才,爲疏勒縣經濟社會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千餘名援疆幹部人才先後奮戰在援疆工作第一線,大力發展“青藍工程”“工匠聯盟”“種子教師”等項目,帶動培養了一大批當地醫療、教育人才,進一步提升疏勒縣醫療衛生和基礎教育水平,爲當地留下了一支帶不走的專業隊伍。

此外,東營援疆首次採取“一市包一校”模式,從山東4個地級市選派40名教師,從全省選派37名援疆醫生,對疏勒縣八一中學、疏勒實驗學校、齊魯疏勒二中、東營第二希望小學4所學校以及疏勒縣人民醫院、塔孜洪鄉衛生院2所醫院開展“組團式”幫扶。

疏勒縣技工學校副校長、東營技師學院教師王巖說:“我們來這裏工作,就是儘量把自己的所學所知留在當地學校,爲當地培養一批專業技術人才。”爲了全方位提供疏勒縣自身“造血”能力,智力援疆行動還採取了開辦“齊魯先鋒”網校等培訓措施,將全縣15個鄉鎮、228個村、21個社區的“班班通”設備進行鏈接,開展常態化科技、文化、國語等教育,有效緩解鄉村人才培訓陣地不足的問題,爲鄉村人才振興持續注入活力。

產業援疆,用力灌注發展活水

富民興疆離不開良好的發展環境。打牢人才基礎的同時,仍需做大經濟規模,持續注入發展活水。產業援疆行動大力實施“消費援疆”工程,拓展魯疆兩地市場交流對接渠道,加大消費援疆力度,通過嫁接“山東優勢”,孵化“新疆品牌”,助力疏勒縣經濟高質量發展。

將新疆特色農產品外銷推介的同時,東營援疆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爲實施產業援疆的第一要務,聚焦疏勒縣當前急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主動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圍繞戶外體育用品、電子產品組裝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進行精準招商,主動邀請客商到疏勒進行考察調研,吸引了一批標誌性、專業性的龍頭企業進駐疏勒。

東營援疆指揮部通過招商引進行業百強企業威海寶飛龍釣具有限公司。在該企業的帶動下,新疆豪仕達戶外運動有限公司、新疆拓福戶外運動有限公司、新疆信諾巧夫戶外運動有限公司等13家戶外體育用品生產企業相繼落戶疏勒縣產業孵化園,有效填補了新疆地區戶外體育用品產業的空白,並量身打造了疏勒縣戶外體育用品生產基地,形成了當地產業發展的新優勢,爲疏勒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自投產使用以來,疏勒縣戶外體育用品生產基地固定資產總投資過億,使用標準廠房60000平方米,生產的高中檔碳纖維釣竿、碳纖維自行車、碳纖維釣臺、衝浪板、皮划艇、衝鋒舟等產品遠銷歐美及日韓,年產值達10億元。在一年多的時間裏,疏勒縣戶外體育用品生產基地已發展成爲新疆地區規模最大、用工最多、產值最高、最具活力的戶外體育用品產業基地。

產業援疆圍繞“建鏈、延鏈、補鏈、強鏈”精準發力,實現招商引資的不斷突破。

受援地專屬引進的企業福利到民,項目建設持續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爲疏勒新產業新業態培育了肥沃土壤。

就業援疆,用功做好踏實實事

手中有糧,心就不慌。援疆工作落實到人,穩就業促發展,提供大量優質崗位,着力解決受援地羣衆的發展問題。東營援疆幹部、塔孜洪鄉黨委副書記張寶業表示:“要實現農民增收致富,不能簡單一給了之,終歸還是要靠市場,形成持續性的增收機制。通過龍頭企業的帶動,輻射周邊農民,實現羣衆在家門口就業。”

例如引進山東水發集團投資10.6億元在疏勒縣建設新疆喀什(山東水發)現代蔬菜產業示範園,建成7萬平方米的智能溫室大棚、6500平方米的育苗中心、1000座日光溫室大棚等農業生產設施以及水發農校,每年可爲當地提供就業崗位3000個、培訓新型職業農民6000名。經過培訓,村民穆薩·約麥爾成爲一名山東水發蔬菜產業園工人,“在家門口就業,每個月有穩定收入,不僅能照顧家人,還能學到蔬菜種植技術”,很多羣衆都對今後的生活充滿了信心。

引進國內西瓜產業知名品牌——山東濰坊郭牌西瓜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投資1.6億元在疏勒縣建設“蔬樂”現代農業示範園,建成1座10080平方米的玻璃溫室大棚和106座共計44萬平方米的冬暖式日光大棚,帶動就業2000餘人。

衆多的崗位引進極大促進了就業,除了勞動致富,東營援疆行動還充分考慮疏勒縣羣衆實際勞動力,對於沒有勞動能力、不具備勞動條件的村民,採用分紅等形式助力生產。“魯疆情”食用菌項目的持續推廣,推動了“村支部+龍頭企業+農戶”的菌類特色種植合作社的發展,吸收54戶困難羣衆入社,當年實現分紅30餘萬元。

東營援疆指揮部三年裏累計引進項目210餘個,計劃總投資180餘億元,助力上萬羣衆自主生產,爲疏勒縣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澎湃動力。

文化潤疆,用情深入羣衆內心

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中華民族一家親,文化潤疆工作始終堅持深刻認識發展和穩定、發展和民生、發展和人心的緊密聯繫,推動發展成果惠及民生、凝聚人心。東營援疆指揮部大力實施“文化潤疆”工程,通過深入挖掘全國道德模範、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個人潘玉蓮連續30餘年致力民族團結的典型事蹟,開展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

此外,文化潤疆行動將兩地傳統文化和風土人情融入到藝術創作中,邀請國內一流專家與自治區傑出藝術家,創作的大型歷史音舞詩劇《班超》。該劇以漢簡、漢字、漢馬、漢畫四個漢代典型元素爲主,結合新疆各地出土的漢代文物、以克孜爾石窟壁畫爲代表的藝術元素,構建出整個舞臺場景,傳遞出中華文化廣博、深遠的特質,讓觀衆從美妙的感官體驗中體味文化的奧妙。挖掘整理脫貧攻堅典型故事,創作舞臺劇《擼起袖子加油幹》,生動展示援疆幹部、第一書記在脫貧攻堅中的奮鬥事蹟和奉獻精神。

同時,爲進一步促進魯喀青少年之間交流交融交往,東營援疆指揮部舉辦“魯喀兩地青少年手拉手夏令營活動”,新疆青少年親自走上了山東的土地,近距離接觸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在體驗式觀光交流中開闊視野,加深了兒童之間的友誼。

一部部賞心悅目的作品,一場場友好交流的活動,讓脫貧攻堅變得詩意盎然。在羣衆物質生活日益富裕的同時,通過豐富多樣的文化形式開展政策理論和傳統文化教育,不斷充盈着他們的精神世界,引導羣衆自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援疆工作高質量發展,實現援疆幹部人才與各族羣衆感情上有紐帶、文化上有認同、思想上有共鳴。

東營援疆幹部人才日夜兼程,用愛、用心、用力、用功、用情,全心全意爲受援地羣衆服務。從“帶進來”物資、人力,即時解決受援地羣衆的棘手問題;到“留下來”產業、人才,按需打牢受援地蛻變的命脈根基;再到“走出去”產品、交流,大力灌注受援地發展的活水源泉,東營援疆讓受援地羣衆家中有糧、眼裏有光、心中有希望。三年攻堅,大愛無期,短暫的相遇永不會因時間的流逝而落寞,兩地友誼在時代的呼聲中書寫着更多的可能。

黃河之水潤天山,山東省第十批東營市援疆工作任務成效顯著,爲援疆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相隔萬里,卻魯疆同心,援疆的種子勢必會在祖國的土地上生長髮芽,爲中華兒女留下寶貴的記憶。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