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吳越之地能工巧匠輩出,千百年來工匠精神始終被城市推崇,並逐步助推無錫成爲了工商名城。去年10月27日,無錫市十七屆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審議決定,每年4月27日爲“無錫工匠日”,體現的是對工匠們的禮遇,彰顯的是對勞動者的尊崇。
用真心鑄“匠心”,以“匠日”築匠夢。首個“無錫工匠日”來臨之際,10名“無錫大工匠”、25名“無錫工匠”名單正式揭曉,江南大學附屬醫院燒創傷診療中心主任呂國忠作爲唯一的健康衛生行業代表高分當選無錫首屆“大工匠”。
臥薪嚐膽:用十六年追趕填補空白直至實現超越
“我國燒傷外科發展經歷了3個階段。在上世紀50年代的特殊歷史時期,出現大量燒傷病人,於是在北京、上海等6個城市率先成立了燒傷專科,實現了中國燒傷外科的從無到有;從1970年到八十年代初,第一批燒傷專科舉辦了大量的學習 進修班,把經驗技術普及到全國各地,標誌着我國燒傷事業的全面開花;1986年中華醫學會燒傷外科分會成立,前兩代的燒傷診療前輩,用他們的艱辛築路,爲我們開闢出一條前進的康莊大道。”
呂國忠於1984年醫學院畢業後就來到無錫三院(後與無錫四院整合成爲江南大學附屬醫院),87年參與組建燒傷科。此時,無錫的鄉鎮企業正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下蓬勃發展,爆炸事故開始逐漸出現,但受當時醫院診療條件限制,許多大面積燒傷患者被迫要轉至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第二軍醫大學等醫院救治。
看到患者幾經周折才能送去外地救治,呂國忠如坐鍼氈。“我們無錫人最不缺的就是踏盡千山萬水、喫盡千辛萬苦、說盡千言萬語、歷盡千難萬險的精神!” 爲了拯救衆多“熾熱”靈魂,他走上了屬於無錫燒傷醫學的“四千四萬”之路,從80年代末到21世紀初,他兩次外出進修,前往北京積水潭醫院和加拿大多倫多大學鑽研苦讀,誓要學成頂尖技術,在錫建成一支高水準的燒傷醫療“鐵軍”,爲地區發展保駕護航。
經過16年的勵精圖治,2003年呂國忠全面主持醫院燒傷科工作之時,無錫市不僅具有完成承擔起本地完成所有救治的能力,而且在全國20多次突發性成批危重燒傷患者搶救中組隊出征,出色的成績得到了時任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國家衛健委領導高度評價。江南大學附屬醫院燒傷整形科也由此躋身爲國家級重點專學科、國家首批五個創面修復技術教育培訓基地之一,並於2018年在全國醫院燒傷科排名榜挺進前十。
上下求索:讓燒傷患者“枯木逢春”
“當社會和媒體一次次爲從死亡線上又救回燒傷危重患者歡呼之時,誰又能理解醫生內心的煎熬?對於燒傷外科醫生來說,必須時刻牢記:救命,只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後面,是長期的治傷,安慰,鼓勵,康復治療,讓患者融入社會,更有尊嚴、更有質量的生活纔是我們目標!”
呂國忠強調,不能光追求生命數量而忽略了生命質量。在他的帶領下,江南大學附屬醫院燒創傷診療中心從純專科不斷升級,首創了醫療救治、功能重建、康復治療於一體的新型燒傷診療模式,系統開展包括早期康復、創面康復、功能訓導、心理康復,並將其貫穿於傷後治療的全過程,使得燒(創)傷患者在挽救生命的同時,功能和容貌外觀得到最大程度的恢復,實現最佳的治療效果。
“燒燙傷的急救強調事件突發後,現場救護人員及時、正確的前置處理措施。這將爲後期送醫診治爭取更有利的條件。”呂國忠自2019年起擔任國家衛生健康委燒傷應急專家組組長,帶領團隊不斷參與國內應急救治演練,積極提升基層燒傷救治水平。
從事燒傷整形外科近40年,除搶救燒傷面積大於50%的危重病人數千例,呂國忠更是上百次接受全國及省市級突發事件的搶救的指派,參與爆炸、火災和車禍等重大災難事故救援,並以總領隊身份,帶領國家應急醫學救援隊克服高原高寒等困難圓滿完成“應急使命·2022”演練目標。2021年10月,呂國忠就任國家應急醫學研究中心第一任主任,進一步實現了他把醫學救援救治向前移的應急救援理念,爲患者爭取到更多的搶救時間。
30多年的風雨兼程,呂國忠不斷實踐着他的燒創傷醫學同質治療、舒適治療、精準治療理想,也逐漸得到更多的同行認可。2020年12月24日,在第十一屆中華醫學會燒傷外科學分會換屆改選會議上,呂國忠接任爲主任委員,實現了無錫衛生髮展史上國家級醫學分會主委“零的突破”,標誌着無錫燒傷外科學隊伍的學術水平和影響力已步入國內領先行列。
專注創新:不斷滿足患者日益提升的健康需求
燒傷患者的治療目標期許不僅僅是生存,而且術後還要更美觀、生理功能要更多地恢復,更被社會尊重和融入。這也對我們燒傷診療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充分利用工業4.0(利用信息化技術促進產業變革的智能化時代),實現燒傷診療的4.0,實現治療效果的質的飛躍。”
呂國忠介紹,近年來,江南大學附屬醫院重視技術跨界和團隊跨界,一是運用遠程的物聯網信息技術以及智能化的材料進行鑑別、診斷、治療,在科研上把與生命科學相關,如把幹細胞的分泌功能、細胞組織功能引入到創面修復技術中去;開展皮膚組織工程,創面調控記憶的研究;二是在醫學團隊中引進生物學、材料學、自動化等多領域專家,圍繞創面修復智能化材料進行開發研究,探索通過聲波振動提高創面修復中藥物吸收從而促進皮膚細胞的生長。
對於燒傷診療的未來,呂國忠堅信,不久的將來將全面實現實驗室皮膚實現覆蓋代替自體皮移植,解決大面積深度燒傷病人的救治。目前,團隊已經突破了燒傷面積達99%、深度爲3度、95%的皮膚面積需要接受植皮的技術瓶頸。此外,呂國忠團隊還在傷口完美癒合領域展開探索,期望在未來實現皮膚癒合後可以出汗、長出毛髮,皮膚實現功能性或者美觀性恢復。隨着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人們對美的需求日益提升,呂國忠提倡使用整形外科理念對傷口進行早期合理精細的處理,使用的美容縫合大大減輕瘢痕、變形以及功能障礙的程度,爲後期修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工是一種操作,匠是一種提升。”呂國忠一再強調,醫生也需要工匠精神,這些都源於於臨牀的逐步積累。在臨牀操作過程中,要不斷的動腦思考,在一遍遍操作中提升方法,不斷地嘗試和創新。所以,呂國忠希望青年醫生們踏實地,首先做好臨近病牀的“小醫生”,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心態衛道守業,推動中國燒傷診療事業的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