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生態環境文化周啓幕 63家環保設施開放單位和60家生態環境教育基地全部開放

6月1日,第十屆北京生態環境文化周啓幕,以“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爲主題,6月1日至7日將以“美麗北京,十年有你”爲主線,推出14項百餘場線上線下生態環境主題宣傳和公衆參與活動。同時,全市63家環保設施開放單位和60家生態環境教育基地將全部開放,爲公衆瞭解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搭建平臺。

北京市生態環境局介紹,“北京生態環境文化周”活動於2014年開始舉辦,2023年是舉辦的第十年。十年來,文化周緊跟北京市生態環境建設步伐,宣傳生態環境保護知識,倡導綠色生產生活方式,開展各類生態環境保護宣傳實踐活動百餘項,受衆近千萬,見證並助力了北京市生態環境的十年蝶變,成爲集中展示生態文明建設成果,首都市民感受生態環境文化魅力,參與美麗北京建設的重要平臺。

記者在生態環境文化周啓動現場——西城區“天寧壹號”文化科技創新園看到,主題展覽區由30塊展板組成,長約40米,圖文並茂展示了2013年以來北京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發展歷程和豐碩成果。

據市生態環境局介紹,2022年,北京空氣質量持續改善,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30微克/立方米,在2021年首次達到國家二級標準的基礎上再創新低,在十年時間裏下降了66.5%,創造了特大城市大氣治理的“北京奇蹟”。全市水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改善,優良水體比例穩定在七成以上,劣V類水體動態消除,永定河等五大河流實現全線貫通,平原區地下水位連續多年回升。

“這些年,我覺得北京的空氣質量越來越好了。”“北京形成了適合自己的大氣污染治理方案,有三個關鍵點:第一,減排是硬道理;第二,有非常好的保障體系;第三,是共同參與。”文化周開幕式上,北京污染防治攻堅的參與者、親歷者一起暢談新時代十年北京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

爲讓市民更加深入瞭解北京生態環境保護背後的故事,本屆環境文化周還特別安排了兩場沉浸式體驗活動。6月2日和4日,將組建兩個由生態環保人、生態環境志願者等組成的環保觀察團,實地探訪北京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和“兩山”實踐創新基地——豐臺區,探尋北京如何運用科技手段將治污從“漫天撒網”轉向“精準定向”,助力實現“北京奇蹟”。環保觀察團還將走進南苑森林溼地公園、王佐鎮千靈山、槐房再生水廠、麗澤金融商務區,瞭解豐臺區如何成功創建“兩山”實踐基地。

“傳承生態文明理念,就是要讓生態環境保護的思想能夠真正打動孩子,走進他們的內心深處。”北京燈市口小學老師袁日涉分享了自己從一名“環保小衛士”成長爲生態文明教育者的心路歷程。

開幕式上,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蒙曼、北京廣播電視臺主持人孫揚被聘爲新一屆北京生態環境公益大使,他們將參與生態環保主題活動,傳播生態文明理念,帶動更多市民踐行綠色低碳生活。2013年以來,市生態環境局已連續十一年聘任北京生態環境公益大使。

本屆環境文化週期間,綠色北京綠色行動宣講團還將走進社區、機關等開展生態環境科普和法律法規宣講。6月5日環境日當天,環境文化周將在海淀區翠湖國家城市溼地公園舉辦北京主場活動,屆時,生態環境志願者代表、市民代表以及相關單位負責人將圍繞“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展開深入交流。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