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時的你是怎麼上下學的呢?父母接送、公交、自行車或是步行?
來自四川德陽的何劍英,在十多年前上小學時,曾經每天都是由班主任揹着往返於學校與家中。
在日前舉辦的首屆新興國家傳媒論壇上,劍英親自操作着電子輪椅駛上“鄉村振興與全球減貧,全球兒童發展”主題論壇的講臺,面對着遠道而來的中外嘉賓、觀衆和媒體,平靜地分享了自己的故事:曾經因爲自己和姐姐都身患肌無力,家庭無力支持,而無法正常接受義務教育。儘管得到班主任舒小明老師和學校的幫助,得到學校社工周玉琴的支持,但隨着年齡增長和體重增加,劍英最終不得不選擇了輟學......
臺下,來自全球鄉村發展和兒童領域的專家們表示,在聽到曾深陷困境的兒童何劍英這段話時,心情依舊沉重。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社會創新與發展項目負責人米歇爾·奧莫諾則表示:“未來10年將是可持續發展目標實施的關鍵時期。我們應該通過可持續發展目標促進可持續發展和包容性增長。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非常重視發展中國家的問題。我們也要繼續把‘兒童優先’放在首位。我們希望在所有政策領域都要關注兒童及其權利。”
兒童優先與兒童參與的可能
在法律上,很多情況兒童會被視爲限制民事行爲能力人。儘管這個年齡標準在近些年有所調整,可是無論是在社會現實還是公序良俗,兒童不被視作獨立個體的現象並不少見。
而早在百年前,梁啓超就提出“少年獨立則國獨立“,陳寅恪也曾提出“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可見“獨立”在個人成長道路上的重要性。只有擁有獨立的人格,健全的價值觀,才能更好地面對社會生活。根據《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21-2030年)》,把“堅持鼓勵兒童參與”作爲基本原則之一,強調尊重兒童主體地位,鼓勵和支持兒童參與家庭、社會和文化生活,創造有利於兒童參與的社會環境。
“鄉村振興與全球減貧,全球兒童發展”主題論壇現場,何劍英與新興國家傳媒論壇的策劃人和發起人之一,資深媒體人、真實影像創始人邱嘉秋對話
前文提到的何劍英,在被迫輟學後的故事是這樣的:她得到了一臺遠在北方的好心人捐贈的電腦,早早開始接觸了互聯網,跟着遠在香港的老師學習英語,在廣闊的數據庫裏學習知識。同時,從做電商的客服開始,她開始爲自己而工作。按何劍英的話說,從2009年地震後到今天,她靠自己的雙手養活了自己,再沒有多花家裏的一分錢,連身下的輪椅也都是自己買的。
“包括我自己現在工作,我的老闆其實是不知道我有這樣一個特殊的情況的。有時候會有人說,我效率上來說做得比別人慢一點。確實,有很多更優秀的人可以替代我們,對此,我自己能做的可能就很少。然而,老闆說,給她一些機會,讓她去改變和成長。”在論壇上,何劍英講到,“我是從未成年的時候就在電商裏邊上班,與企業一起在成長”
除了依靠科技實現了經濟自立,劍英還通過互聯網打開了一扇門,除了身邊的同學鄰里好朋友,她通過互聯網還交到了很多遠在他方的朋友,與世界產生了別樣的連接。
“經過網絡,我們可以瞭解到很多,思想也有了不同的變化。我們這羣人雖然很特殊,做的事情有時可能不是特別的好,但是我相信我們每個人心目中都有不同的力量,都想憑藉着自己的力量去做到更好。”何劍英說。
同臺出席本論壇的亞非拉Web3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張塞在發言時談到:“從互聯網到Web3.0,科技發展爲人類社會提供了溝通與交流的平臺。它使得人與人之間交流更加密切,也讓移動化、智能化、場景化成爲可能,尤其爲亞非拉兒童縮小數字鴻溝與智能鴻溝,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根據《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21-2030年)》,把“堅持鼓勵兒童參與”作爲基本原則之一,強調尊重兒童主體地位,鼓勵和支持兒童參與家庭、社會和文化生活,創造有利於兒童參與的社會環境。
與會嘉賓,獨立兒童工作顧問,前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專家楊海宇也提到:“有些家長抱怨孩子不聽話,原因就在於他自己都沒有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當我們把兒童當成一個獨立個體時,我們就會發現他有很多優點,而不是把他看成一個需要我們改造與再改造的對象。而且,家庭始終是兒童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對兒童的影響最深刻。”
楊海宇還提到,需要尊重兒童天性,鼓勵兒童參與建設:“ 兒童作爲社區的重要羣體之一,其進行社區參與不僅有利於自身發展,也有利於社區民主發展。隨着社會發展,兒童在社區參與中的重要性越來越重要。如採用兒童參與機制,邀請孩子們參與設計,而不是固守成人視角,理所當然地認爲兒童地空間應該色彩鮮豔、放滿卡通圖案。兒童在社區參與過程中,具有主觀能動性,可以充分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獨立兒童工作顧問、前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保護專家暨顧問楊海宇在新興國家傳媒論壇現場分享
在社區建設中,培養和增強其社區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使其成爲社區建設的主人。重視兒童在社區中的文化作用。文化對人具有深刻的影響和教育作用,對於兒童來說也不例外。注重培養兒童的文化自覺意識。只有他們知道自己是社區的一份子,才能更好地理解社區和居民所處的社會環境,從而產生文化認同。”
根據《關於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營造適宜兒童成長的友好社會環境,就是要聚焦兒童日常生活、學習、娛樂、交往的各類場景,塑造健康、文明、向上的人文環境。兒童是發展中的人,他的發展是在不斷探索中展開的,對其需要有正確的認識和觀念,而非以成人的標準去要求孩子。
鄉村振興與兒童友好的社會
在論壇中,兒童發展與鄉村振興的同臺討論也目標探索早期人力資本與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關係。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芝加哥大學教授詹姆斯·赫克曼研究曾發現,高質量的幼兒發展嚴重影響個人和整個社會的健康、經濟和社會成果。他指出,經濟發展水平與兒童發展之間存在密切關係。在發展中國家,幼兒時期的營養、教育和醫療等投入水平會影響到成人後的工作效率和生產力。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原副理事長盧邁認爲,相對貧困地區的兒童發展水平遠滯後於城市兒童,相對貧困地區兒童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貧困的代際傳遞趨勢明顯。如錯過最佳的干預時期,會影響他們未來的發展,當這些兒童是數以千萬計時,對國家和社會來說就是重大損失,將來要付出的代價將是巨大的。在過去二十多年中,爲了防止社會收入差距會繼續擴大和代際的鴻溝,重視兒童發展,通過兒童發展來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已經成爲人們的共識。因此,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致力於通過教育手段促進社會公平,開展一村一園等諸多項目,讓更多的學前兒童能夠得到應有的教育。該項目也獲得了教育創新峯會(WISE)的世界創新項目獎。
因此,提高兒童發展水平對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以兒童發展作爲抓手,促進社區、社會治理成爲一種重要的政策方向選擇。而建設兒童友好型社會正是爲兒童創造更好發展環境的時代需求。
2020年,《中國兒童發展綱要(2021-2030年)》明確提出“基本建成適度普惠型兒童福利制度體系”,並納入“建設兒童友好城市和兒童友好社區”的目標。目前在我國,已有上海、深圳、成都等多個城市響應號召,將建設兒童友好型城市納入城市未來發展規劃。2021年,住建部公佈了首批13個“國家兒童友好城市”創建試點名單。南京被列入其中。“國家兒童友好城市”創建試點旨在探索可持續的兒童發展模式,爲其他城市提供經驗和借鑑。同時,在兒童友好型社會的實踐中,有一項特殊的兒童公共服務空間——即兒童之家或兒童友好家園。
楊海宇在論壇上提到,在2008年汶川地震後,許多孩子面臨無家可歸的狀況,這時在四川多地啓動了兒童之家的項目,能夠爲兒童提供了一個社區公共服務空間。該項目收效頗豐,即使在汶川地震結束後五年,依然收到許多正面反饋。於是,聯合國和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就把這個社區創新服務加入到我們國家的兒童發展綱要當中,要求2011到2020年在全國的90%的社區都要建立一所兒童之家。這意味着在社區治理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更多地傾聽兒童的聲音與訴求,重視兒童自身的能動性,而非一味地將他們視作需要被保護的對象。
原本是因自然災害和緊急救援而生的應急兒童保護措施——兒童友好家園,在應急到常態化社區發展的轉型過渡中依然發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成爲常態下重要的社區服務載體與平臺,在基層村和社區爲兒童和家庭提供貼身兒童服務的創新實踐,開闢了兒童工作一個重要新領域。
如今,各地方政府都在籌建兒童之家,將其作爲社區內的永久性設施,併爲弱勢兒童提供幫助。兒童之家成爲了娛樂、學習和成長的安全空間,通過開展日常活動促進兒童娛樂、學習和成長。活動包括有組織的遊戲、非正規教育和體育活動等等。接受過培訓的工作人員能辨識警示信號,瞭解孩子的發展及特殊需求,將兒童轉介至專門的服務和機構尋求幫助,保護兒童遠離暴力、虐待和剝削。同時,兒童友好家園也爲人們提供了交流的機會,提高了大家對兒童保護和兒童早期發展等問題的認識和理解。
目前,我國在促進兒童權利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受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制約,我國兒童事業發展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貫徹兒童優先原則的力度需要進一步加大,兒童思想引領需要進一步增強,保障兒童權利的法治建設需要持續推進,兒童發展的城鄉、區域和羣體之間差距需要進一步縮小,基層兒童保護和服務機制需要進一步健全,科技進步和生活方式變革給做好兒童工作帶來新挑戰,兒童事業發展使命艱鉅、任重道遠。
新興國家傳媒論壇發起人,嘉賓主持人、前記者邱嘉秋在與何劍英臺上對話時提到:“何劍英靠雙手養活了自己,但這份可貴的自強自立,在社區政策面前,反而成了無法享受殘疾人部分普惠待遇的理由;即便如此,劍英仍然是幸運的,仍然只是一個孤例。更多的孩子,尤其是困境中的兒童,至今仍然可能面臨着巨大的生活乃至生存挑戰。如同知名學者、社科院教授陳濤在2021年“影像賦能鄉村振興論壇”上所談到的,這個世界有太多“不可見的角落”,社會資源包括你我在內,本應更關注這些更有需要、卻不容易被看到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