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農林大學與杭州市餘杭區百丈鎮人民政府在半山村舉行了《半山村碳中和發展白皮書》發佈儀式,這也是半山村繼低碳村規民約、低碳家庭評定標準等舉措後的又一探索。《半山村碳中和發展白皮書》作爲全國首個村級碳中和發展白皮書,其發佈不僅進一步明確了百丈鎮實現碳中和目標的具體行動方向,還可以爲百丈鎮實現碳中和提供決策依據,爲百丈鎮未來的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羣山湧翠,竹海茫茫,百丈鎮位於餘杭區西北部,是“浙江的毛竹之鄉”。近年來,百丈依託自身高達86.5%的森林覆蓋率、5.5萬畝的竹林面積等自然資源優勢,走實鄉村綠色低碳發展路徑。2021年8月,百丈鎮被列入浙江省首批低(零)碳試點鄉鎮。該鎮緊緊圍繞“科學方法算碳、科技賦能管碳、綠色生產(生活)降碳、森林經營增匯”的總體思路,以政府、居民、企業、供應商、社會五贏爲目標,聚焦碳排放和竹林碳匯,在綠色低碳環保領域開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低(零)碳鄉鎮建設模式探索,致力於打造城鄉風貌樣板區和未來鄉村示範帶,爲全國山區鄉鎮綠色發展提供可推廣、可複製的實踐、經驗和做法。
全國首創村級尺度年度碳排放測算
在剛剛過去的這個“五一”小長假,來自杭州市、上海等地的遊客擠滿了百丈鎮的各個鄉村。數據統計,今年五一期間,百丈鎮累計接待遊客超過5.2萬人次,旅遊收入超540餘萬元,比去年同期分別增長462%、386%,創下歷史新高。
“村裏的民宿和露營基地早在五一前2個月就被搶訂一空,現在就連週末也是一房難求,農家樂基本爆滿”,半山村黨支部副書記何勇興奮地說到:“城裏的遊客主要看中的還是我們村良好的生態環境,這也說明我們多年來一直堅持的生態立村發展之路沒有走錯。”
杭州餘杭區百丈鎮半山村號稱“中國毛竹第一村”,村裏漫山翠竹,松杉夾道,澗水逶迤,除了滿目皆是美景,這裏還有一個特殊的名字——“零碳村”。
整個村子一年來排出二氧化碳多還是吸收的二氧化碳多?公共汽車村域內行駛里程是多少?村民私家車汽油使用量是多少?這些半山村於全國率先開展村級尺度碳排放碳匯測算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2021年,在浙江農林大學碳中和學院王懿祥教授團隊的技術支持下半山村首創村級尺度碳排放碳匯測算,並得出一個重要結論:2020年和2021年半山村已連續兩年實現碳中和,還有多餘的14601噸碳匯可供其他地方抵消碳排放,已經成爲名副其實的“零碳村”。經過半山村的試點之後,目前,碳排放碳匯測算已覆蓋百丈全鎮6個村。
在建設“零碳村”的基礎上,王懿祥教授團隊還引導半山村編制了零碳版村規民約,進一步推動半山村的浙江省首批低(零)碳試點村建設。
“新修訂的村規民約充分結合半山村共同富裕、零碳村建設、竹林碳匯等發展方向,號召村民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踐行簡約適度的生活方式,讓綠色低碳生活成爲新時尚。”何勇說。
根據規劃,半山村還將持續推進個人碳賬戶數字系統建設、零碳民宿/村居/花園/步道、零碳自然生活節等,將零碳理念融入到鄉村治理、鄉風文明、產業發展等的方方面面,努力打造一個零碳、環保的未來鄉村生活圖景……
以低碳產業探索生態價值轉化
作爲“浙江毛竹之鄉”,百丈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深厚,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造就了百丈毛竹獨特的品質,一直以來,竹產業都是百丈重要的富民產業,然而近年來,竹材料價格下跌、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等原因,導致百丈毛竹產業遇到發展困境,竹農收益逐年下降。
爲破解竹產業發展困境,百丈積極開展毛竹林經營權流轉、竹林經營碳匯項目開發等工作,讓萬畝竹林成爲低碳發展的致富林。
今年初,百丈鎮泗溪村率先啓動毛竹林經營權規模流轉工作,目前該村7051畝竹林規模流轉已全部完成簽約,一步步將“寡材林”轉變爲“致富林”。
“村集體每年可收入60萬元。村民總受益戶數達400多戶,戶均增收達1780元。”泗溪村黨支部書記張再松說。像泗溪村這樣,在“三權不變、林地用途不變、承包關係不變”基礎上,探索“政府引導、集體參與,國鄉合作、統一經營,利益共享、興林惠農”多方參與機制,通過創新經營體制,實行規模流轉激發竹林活力,目前這樣的模式正在全鎮推廣。
與此同時,通過碳匯交易,讓竹林裏的新鮮空氣快速、持續地變成老百姓看得見摸得着的真金白銀也在百丈鎮“照進現實”。
從去年開始,百丈鎮積極開展竹林碳匯經營項目開發工作,與浙江農林大學及第三方科技公司簽訂項目開發協議,探索竹林碳匯增量的可持續經營和竹產品儲碳量的市場交易,推動全鎮54693萬畝竹林碳匯項目上市交易,構建竹林低碳發展新格局。
“竹林碳匯改革也有着很強的可行性,竹子是速生、再生植物,6年便可利用,竹林的碳匯能力非常強,大約是杉木的1.4倍,熱帶雨林的1.3倍,百丈是‘浙江毛竹之鄉’,有着推動碳匯發展的先天優勢。”百丈鎮黨委書記陳時忠介紹到。
據浙江農林大學測算,百丈鎮的毛竹林碳匯經濟效益約達1000餘萬元。預計未來三年內可實現竹林碳匯增量可持續經營和竹產品碳儲量的市場交易,成爲百丈共同富裕的重要支點。
爲提升竹製品知名度和附加值,去年12月,由王懿祥教授團隊開發的毛竹筍碳標籤在百丈鎮正式啓用,把毛竹筍在生產過程中所排放的溫室氣體在產品標籤上用量化的指數標示出來,以標籤的形式告知消費者產品的碳信息。
百丈竹筍碳標籤也是全國首個毛竹筍碳標籤。消費者購買百丈毛竹筍,買到的不僅僅是產品本身的價值,還有百丈的生態資源價值,毛竹筍含碳量有效轉化爲品牌含金量。
探索低(零)碳鄉鎮建設模式
除了在“竹林碳匯”上大做文章之外,百丈鎮持續擦亮綠水青山的金名片,打好環境保護持久戰,加速推進新時代美麗鄉村環境擴面提升工程。2022年,全鎮8條“農村四好公路”建設完工,同時創新建立農村建房駐鎮規劃設計師制度,完成全鎮有效房屋設計106件,有力提升了農戶建房的整體風貌。
去年3月,百丈鎮與國網杭州市餘杭區供電公司合作,探索百丈全域的電力能源託管模式,對其公共建築、照明路燈等設備開展全域碳排託管,對現有能源系統及公共用能設備進行改造。截至目前,已經完成公共照明節能改造490盞、公共建築節能改造2座,7家特色民宿累計配置16個充電樁,減少碳排放6780噸。項目全部完成後,預計全鎮每年可實現5-10%的整體能耗降低。
除了對電力能源結構進行調整外,百丈鎮還聚焦“科技賦能管碳”,打造“碳管家”數字化平臺,通過建立一套碳清單全程可視化監測系統,對鎮、村、企、戶的電能進行實時監測,實現精準控制碳排和提升碳匯能力。
良好生態環境既是自然財富,也是經濟財富。前不久,百丈鎮發佈2021年度百丈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覈算報告,成功覈算出森林生態產品價值總量約22.01億元,展現了生態資源的無限潛力。
看不見的生態價值如今轉化爲看得見的數字。“未來,百丈將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以低(零)碳鄉鎮建設爲抓手,以GEP覈算數據爲參考,依託良好的生態優勢,進一步探索推進碳中和新路徑,重點打造城鄉風貌樣板區和未來鄉村示範帶,爲全國山區鄉鎮綠色發展提供可推廣可複製的實踐、經驗和做法。”陳時忠說。(通訊員 金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