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6日,由華夏時報社主辦的2023(第三屆)華夏公益論壇在北京隆重啓幕。本屆論壇以“新時代公益的持守與創新”爲主題,集老、中、青三代中國公益人於一堂,憶過往,思當下,探未來。爲中國公益事業發展更務實、助力更全面、價值更有效而集思廣益,共建共創共發展。
華夏時報社黨委書記、社長、總編輯馮慧君在致辭中表示,公益事業不僅能夠幫助貧困人羣脫離困境,還可以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進步。通過資金和資源的調配,公益事業爲弱勢羣體提供了更多的救助和支持,積極推動了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增強了社會的凝聚力和穩定性。作爲中國殘聯主管主辦的中央級主流媒體,《華夏時報》一直立足做好公益與財經相結合的大文章,推動華夏時報內容建設工作高質量發展。
“公益慈善是我國三次分配、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的重要方式,也是ESG評價體系裏的重要標準,近年來,愛心企業紛紛將回報社會的責任理念融入企業文化,把ESG放到戰略層面,積極參與公益慈善事業,將企業可持續發展融入中國式現代化歷史進程中,爲中國高質量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殘疾人福利基金會理事長龍墨在致辭時表示,中國殘基會將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目標、更有力的舉措繼續爲促進殘疾人全面發展而努力,不斷創新公益項目助殘方案與智慧,攜手更多愛心企業、愛心人士、助殘社會組織、公益同行共同關注殘障羣體,助力殘疾人事業發展。
中國鄉村發展志願服務促進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張夢欣則在致辭中提及了眼健康,她指出,眼健康是國民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白內障是我國第一致盲眼病。“公益事業是長期而艱鉅的,需要我們不斷努力和探索。我們非常期待與更多的社會組織、企業、個人建立合作關係,共同爲衆多生活困難的農村白內障患者解除疾苦、送去光明。”
共同促進我國公益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
論壇現場,12位來自業界、跨界的公益人匯聚一堂,發表主旨演講。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數字公益研究中心主任鄧國勝教授率先拋出一個問題,“中國的慈善事業發展已經進入新的十字路口,我們需要高質量的發展,下一步怎麼樣才能更好地高質量發展?”
鄧國勝指出,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中央財經委第十次會議提出,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並將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的協調配套作爲調節收入分配、實現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這標誌着,我國對慈善事業的認識已經從“消極”“模糊”和“積極”,向“高度重視”轉變。“要發揮第三次分配在促進共同富裕中的作用,關鍵是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這就需要促進我國慈善事業高質量發展。”對此,鄧國勝提出六點建議:完善法律法規、加強統籌協調、大力發展慈善信託、培育發展慈善組織、吸引一流人才、縮小數字鴻溝等。
郵儲銀行北京分行行長周穎輝發表了題爲《郵愛零距離 數智贏未來》的演講。作爲貼近人民羣衆生產生活的金融機構,自2007年11月28日掛牌成立以來,郵儲銀行北京分行紮根首善之區,踐行金融爲民、金融利民、金融惠民、金融安民的理念,讓更多首都羣衆享受金融帶來的便捷和服務,奮力書寫“人民金融”的動人篇章。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坐落在香山腳下的香山支行,不僅地理位置獨特,更因獨特的手語服務遠近聞名。十多年來,香山支行總結提煉出“手語服務六部曲”,堅持爲5家敬老院和1家橡膠福利製品廠等香山街道轄區550名殘障人士提供手語服務,服務殘障人士共計13萬人次。
養老助老在長壽時代是一個長期的社會問題。泰康保險集團助理總裁兼董事會祕書、泰康溢彩公益基金會理事長應惟偉則講述了從麻洞川的互助幸福院到北航社區養聯體——泰康溢彩公益基金會深耕養老的五年發展之路。
2017年泰康保險集團董事長陳東昇宣佈啓動“溢彩公益計劃”,提出在全國資助1000家養老機構。次年11月,泰康發起設立泰康溢彩基金會,五年來,其在養老領域持續深耕,形成了三大賦能:賦能養老機構,賦能養老從業者,賦能社會組織。截至目前,“溢彩千家”累計資助養老機構超355家,實現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全覆蓋,通過設備捐贈改善養老機構的設施條件,通過培訓提升養老從業者的管理和服務水平,累計培訓超7.9萬人次,幫助7萬多老人更健康、更有尊嚴地生活。“做正確的事,時間就是答案。作爲一家公益機構,我們的願景是希望天下所有的老人,都能夠享有流光溢彩、健康幸福的生活。”應惟偉說。
在民政部社會組織管理局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何國科看來,“企業做公益不能只是關注捐錢,更要關注通過企業自身的專業和能力,用技術和資源去助力慈善事業的發展。”他指出,近十年企業做公益方式的四個變化:從傳統的貨幣和物資捐贈,開始轉向股權、技術、服務、數據等新型捐贈;從企業社會責任部門,轉向設立基金會、民非、慈善信託、社會企業等組織形式;從單純的財產捐贈,轉向鼓勵員工公益和員工志願服務;從關注救災、兒童、大病、教育等傳統議題,到環保,產業標準、社會治理等社會議題。
另一方面,公益行業也存在一些較棘手問題,如針對性政策供給不足,內部治理機制不完善;信息披露不及時、不全面引發信任危機;慈善捐贈違背公益性、無償性的規定,違規利益輸送;公益項目專業性不足,回應社會現實問題不足;公益營銷操作不規範,引發輿情和法律風險;對受益人,志願者的尊重不足。對此,何國科從公益的法律邊界倫理角度提出了一些建議。除了發揮企業的技術、資源、專業等優勢以外,還要進一步加強政策的供給,出臺更多鼓勵和激勵的政策。
關注人才發展,助力兒童成長
世紀長河集團董事長、美年大健康副董事長、美因基因董事長、北京美靈公益基金會發起人郭美玲指出,世紀長河集團在企業社會責任和公益慈善領域深耕多年,尤爲看重人才培養,多年來培育支持了“授漁計劃”“光盤打卡”“未來人才”等多個公益品牌項目。其中“授漁計劃”支持了16000多名初中畢業的孤貧少年就學就業,“美靈未來人才·北大新青年計劃”在2020年與北京大學元培學院共同發起,已在2023年夏天結項,共支持12支創新創業青年團隊,成效顯著。世紀長河集團還發起了美靈未來科創家計劃,面向各高校、科研院所發現並賦能優秀的未來科創人才,對創新創業團隊的公益支持與陪跑計劃,共同推動科技與產業融合發展,爲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助力。
她呼籲,培養具備科技創新和產業融合能力的人才,是推動科技與產業融合發展的關鍵,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通過政策支持、平臺搭建、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和金融支持等方面的綜合施策。
北京百仁慈愛公益基金會理事長朱登凱進行了《教育助力鄉村振興——百仁支教實踐報告》的主題分享。百仁慈愛公益基金會2018年發起百仁支教項目,在雲南、貴州、湖南、新疆等地開展支教項目,累計爲30多所邊疆學校輸送近300名志願者,緩解了當地教師短缺的壓力,受益學生超過1.5萬名。
百仁慈愛爲什麼要做這個事?朱登凱將其歸集爲三個維度:第一層意義,祖國的西南邊疆特別是邊境地區有大量的留守兒童,支教志願者們除了教授課堂知識,也能以哥哥姐姐的角色陪伴他們成長,幫助他們養成健全人格;第二層意義,這批來自城市的優秀年輕人願意積極投身於鄉村的教育振興事業,這對於他們本身,也是一個成長、成熟、蛻變的過程;此外,“我們之所以選擇在邊疆做長期支教,是希望通過支教工作,孩子們將來能紮紮實實做新時代邊疆的創業者、守業者,做最美鄉村守護者。”朱登凱稱,爲鞏邊固防貢獻力量,是百仁支教的第三層意義,也是更高的意義。
多特瑞的公益方向主要包括兒童、婦女和社區三方面。兒童領域又涉及三項,第一項是兒童的重大疾病包括白血病以及一些罕見性疾病,多特瑞目前已經和十多所兒童醫院合作,提供善款幫助貧困家庭的孩子支付一部分醫療費用。第二則與自閉症兒童相關。第三是兒童衛生健康教育,希望能對鄉村兒童特別是學齡前的兒童提供一些衛生健康教育知識和產品。女性方面則主要和婦基會合作做貧困地區的女性創業項目,社區包括綠色環保、志願者活動,這些都是多特瑞攜手關愛基金正在做的項目。劉瑋稱,多特瑞希望未來能不斷完善幫扶體系,希望全社會有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關注自閉症兒童。
同樣注重人才培養的還有國家女子輪椅籃球隊教練員陳琦。在陳琦看來,殘疾人體育,特別是輪椅籃球是集體項目,對於身心康復作用非常大,運動員在比賽中主動滑輪椅,在拼搶過程中對核心的鍛鍊都能起到康復作用,集體運動對她們的心智、交流也有好處。目前國內註冊的輪椅籃球運動員只有400名談及當前國內輪椅籃球隊的需求,陳琦表示,目前該項目第一需要身心的康復,第二需要資金。有了這些,能讓更多的好運動員留在這個行業。對於未來,陳琦希望能在即將到來的巴黎殘奧會上能夠圓夢,拿一塊金牌,讓五星紅旗在巴黎升起,國歌被奏響,以此來更好地推動輪椅籃球聯賽在國內儘早地成立。
公益需要長期主義、躬身入局
公益需要堅持長期主義,需要躬身入局,幾乎成爲共識。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副祕書長金旼旼指出,阿里一直強調公益的心態、商業的手法、科技的力量。他將阿里巴巴公益基金會在做的事“三個同心圓”,也對應着企業公益發展的三個層次:第一層,員工有愛。公益是阿里人的文化基因,員工公益是“第一公益”。例如,阿里巴巴的殘疾人員工郭百嶺和其他員工一起推動兩件大事:一是阿里西溪總部裏溼地的無障礙改造,讓坐輪椅的員工也能親近溼地,二是推動線上無障礙事業——高德“輪椅導航”。第二層,企業有擔當,這部分重點從兩個層面去做,其一是應急救災,如青海地震後,阿里公益和集團各個業務團隊立即協同行動,在12月19日上午便籌集5萬多箱應急救援物資發往災區;其二是阿里公益目前在全國已累計派出30餘位鄉村振興特派員。第三層,生態有溫度。它解決的是阿里巴巴所鏈接的10億消費者、800多萬商家,以及公益行業和每年數以千萬計的公益受益人之間的關係,這是阿里巴巴作爲一家平臺的職能和作用。
“我們基金會是這個行業內第一家戰略關注應對氣候變化行業資助的機構,希望做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講述者和碳中和示範區的探索與推廣者。”論壇上,萬科公益基金會祕書長謝曉慧的發言鏗鏘有力。萬科公益基金會在古建築保護、綠色發展、兒童健康方面廣泛投入,自2018年起,開始將所有的資源聚焦至社區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除了與故宮合作“零廢棄”項目,萬科公益基金會還打造了珠峯雪豹保護項目以及梅沙碳中和先行示範區;近兩年則在深圳大梅沙社區打造碳中和的先行示範園區。
謝曉慧說,萬科公益基金會希望建設美美與共的未來家園,過去五年的使命是探索可持續社區、貢獻城市美好生活、講述中國氣候故事。“我們認爲,未來30年,碳中和一定會迴歸到最小的行政單元——社區,所以我們在這兒嘗試做了一個示範區,希望讓大家知道碳中和可以如何回應美好自在的生活狀態。”
“公益很多時候缺少的不是邏輯、知識,而是我們躬身入局地參與。”漢正家族辦公室專家顧問陳嘉俊稱,公益實踐中有兩個常見誤區,其一是人們常常將專業問題和公益問題混爲一談,其二是將服務效用和服務價值混爲一談。他認爲,一些所謂“效率低下”的東西,確是人性很重要的部分。社會可能並不一定是客觀的,因此做公益一定要把自己“放進裏面”,就像游泳,如果在岸上可能學100小時都不會,直到我們真正跳下水。
他還指出,企業家轉型做公益需要有“跨越階層的看見”,要和公益人、學者在一個場域裏,在新的社會關係、社羣中組織起新的行動團體。他認爲,不管是爲了建立自我認同、還是爲了忘掉過去,又或者是新的關係有助於新的事業,幾乎所有人都在新的關係上“表現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