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斷改革完善相關規則,推動效果更好、質量更優、價格更爲適宜的創新藥品早日進醫保
“脣槍舌劍”“反覆議價”“錙銖必較”……每年的國家醫保目錄調整,都需要經過談判與競價環節。談判桌前,爲了讓患者用上更多高性價比的藥品,確保醫保基金的每一分錢花得更值,“靈魂砍價”已成常態。
前不久,新版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公佈,126個藥品新增進入國家醫保藥品目錄。本次調整後,目錄內藥品總數將增至3088種,慢性病、罕見病、兒童用藥等領域的保障水平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在人們的印象中,藥品大幅降價進醫保目錄是常規操作。但2023年,100個續約藥品中,70%的藥品以原價續約;31個品種因爲銷售額超出預期需降價,平均降價幅度僅爲6.7%。談判成功的23個目錄外創新藥,價格平均降幅也比整體水平低4.4個百分點。醫保藥品目錄調整的這一新變化,引發社會關注。
醫保談判是集合13億多參保人的用藥需求,與企業進行的“以量換價”的市場化機制。應以不超出醫保基金和廣大參保人承受能力爲前提,以藥品臨牀價值的全面科學評估爲基礎。醫保談判是與企業的協商,決不是“價格越低越好”的隨意砍價,而是爲參保人爭取最大利益,同時賦能醫藥行業高質量發展。從這個角度講,低降幅讓創新藥品進醫保,同樣是爲了參保人的最大利益,能夠實現多方共贏。
醫保工作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消除人民羣衆醫療的後顧之憂。一方面,以全民醫保制度兜底人民羣衆的基本醫療需求。另一方面,醫保要爲參保患者提供用藥保障,進而降低社會整體的疾病經濟負擔。
近年來,人民羣衆健康意識不斷提升,對創新藥的用藥需求日益增長。目前,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談判開展了6年多。5年內新上市的藥品在當年醫保目錄新增藥品中的佔比,已從2019年的32%提高到2023年的97.6%。創新藥進醫保,有效降低了羣衆藥費負擔,豐富了臨牀用藥選擇。以腫瘤用藥爲例,2017年以前,國家醫保目錄中沒有一個腫瘤靶向用藥,而2023年版目錄已經有74個腫瘤靶向藥品,其中很多治療領域實現了不同代際靶向藥的多樣化選擇。
衆所周知,創新藥研發週期長、投入大,風險高。一款成功上市的創新藥,成本收回的週期甚至長達10年以上。醫保藥品目錄調整,既承載着廣大患者的期望,也致力於賦能創新發展的目標。國家醫保局成立以來,在堅持保基本的前提下,建立了以新藥爲主體的醫保準入和談判續約機制,及時將創新藥品以合理的價格納入醫保目錄,並通過支持加快臨牀應用等方式,有力促進了醫藥行業創新發展。數據顯示,新藥從獲批上市到進入目錄的時間,已從原來的5年多縮短到現在的不到兩年。80%的新藥能夠在上市之後的兩年內進入醫保藥品目錄,2023年更是有57個品種實現了當年獲批、當年納入目錄。在醫保談判中,適當控制續約以及新增適應症降價藥品的數量和降幅,給予創新藥企業一個穩定預期,無疑爲創新藥發展注入了信心和動力。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要把藥品保障水平的提升建立在經濟和財力可持續的基礎之上,兜住、兜準、兜牢保障底線,盡力提升保障水平。如何在支持醫藥創新的同時平衡醫保基金可負擔能力,是一道長期考題。平衡好二者關係,不斷改革完善相關規則,推動效果更好、質量更優、價格更爲適宜的創新藥品早日進醫保,就能更好呵護人民羣衆的生命和健康權益,實現羣衆享實惠、基金保安全、企業得發展的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