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訊 11月23日,《2022年全國兩會慈善類建言觀察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中國基金會發展論壇2022年會平行論壇“跨越鴻溝,金融向善——基金會與金融行業合作的新實踐”上正式對外發布。報告由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資助善達輿情團隊完成。報告通過對2022年全國兩會慈善相關內容進行抓取和分析,呈現慈善在全國兩會話語中的圖景,識別慈善事業發展的關鍵問題及解決之道,爲公共決策部門及公益組織提供相關視角。
善行直達總經理杜娟在會上就報告核心內容進行了解讀。杜娟介紹,報告樣本是從50多萬條信息梳理出來的,共有118位代表委員的143件建言。其中,一級相關性建言57件,佔比39.86%,二級相關性建言共86件,佔比60.14%。建言覆蓋了養老、教育、婦女兒童權益、殘疾人事業、醫療健康、應急管理等11個領域,包含稅收制度、法律法規、慈善信託、慈善文化、人才培養、慈善醫療救助改革、社會救援等84個方面的議題內容。提及稅收制度、法律法規、第三次分配等議題的建言較多。
通過對143件建言的梳理和分析,報告着重從慈善類建言誰來提、如何提、提什麼、傳播效果如何四個方面提出了對2022年全國年會慈善類建言的6點觀察。
第一,建言代表委員身份多元化,經濟相對發達地區人數較多。
報告顯示,提交慈善類建言的代表委員有政府官員、企業家、文化藝術工作者、院士、高校學者、佛教人士、軍隊人士、社會組織管理者、醫療工作者、教師、律師、稅務師、金融人士等。來自2021年人均GDP排名前10省(市/自治區)的代表委員有54位,佔比45.76%。
慈善法實施、脫貧攻堅戰、社會治理體系建設以及移動互聯網發展,極大程度地讓慈善與社會融合,從而產生更廣泛的利益和關注觸點,提案者多元化正是這一態勢的體現。這是慈善公益行業提升影響力的好時期,業界應更廣泛地開展倡導。
此外,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的建言者較多,這也與當前慈善事業發展地域不平衡狀況契合,建議業界發聲時不要忽視欠發達地區慈善公益發展的訴求,重視公共性和公平性。
第二,慈善類建言以非慈善公益主題爲主,且覆蓋多個領域,社會組織和志願服務多爲提及性。慈善公益行業話語與公共話語之間仍存在斷層,公益行業專業提案人才和傳播倡導能力仍有待提升。
143件慈善類建言中,67%爲非慈善公益主題建言,這個與我們的行業特點是相吻合的。養老、教育、婦女兒童權益、殘疾人事業加起來佔比約50%,應急管理、鄉村振興主題成爲慈善類建言新的熱點。二級相關性建言中,社會組織、公益組織、志願服務僅是作爲社會力量的組成部分,在建言內容的個別地方被提及。
據行業觀察者反饋,2022年全國兩會慈善類建言數量較往年有明顯增加,但慈善公益行業討論的一些亟待解決的重點、難點問題在慈善類建言中較少呈現。慈善公益行業仍缺少專業提案人,將公益慈善行業話語融入公共話語體系之中。這與慈善公益事業的發展水平相關,其尚未在公共領域中具備完整的行業特徵,話語權相對較弱;又與行業傳播倡導專業能力不足相關。
第三,加快建設有利於“第三次分配”的慈善稅收制度成爲共識。
報告中,多位全國兩會代表委員提出完善、優化現行慈善稅收制度的建言,達19件之多,是慈善類建言中數量最多且內容最全面的,其中還有5件關於慈善稅收制度的專項建言。這些建言針對多類慈善捐贈主體、多種捐贈形式在實際操作中遇到的痛點、難點問題,提出了具體、有建設性的建議。報告顯示,當前的慈善稅收制度限制了慈善事業發展的速度和規模,已成爲制約我國慈善事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打通稅收優惠的難點、堵點,激發機構和社會大衆的慈善捐贈熱情和動力,完善慈善稅收制度,助力第三次分配成爲多位代表委員的共識。
第四,完善慈善相關法律法規是重點訴求。
18件建言涉及慈善領域相關法律法規,圍繞慈善法及三大條例的修訂與完善、明確社會組織在突發事件中的法律地位、社會工作專項立法、服務類信託法規、殘疾人志願服務立法、個人大病求助互聯網服務平臺立法、誠信管理八個方面的法律法規進行建言。
2021年,我國邁入共同富裕的新徵程後,建設共同富裕法律制度體系、完善第三次分配相關法律法規、加大慈善事業法治化力度,成爲代表委員的關注重點。2022年全國兩會上,慈善法被列入全國人大今年修法的重要工作。
行業觀察者預計,未來一段時間,業界應重視這一政策法規修訂的窗口期,加大倡導力度,通過多種渠道積極表達訴求。
第五,慈善公益主題關注度有所提升,議題兼具全面性和細分化。
慈善公益主題建言47件,在總建言中佔比33%。其中,42件爲一級相關性建言,在一級相關性建言中佔比89.4%。建言議題上有從多個緯度提出的,也有聚焦某個細分領域的,如,關注到某個類別的稅收制度,聚焦慈善信託,還有針對企業基金會、民族地區基金會發展的專項建言。
第六,慈善公益主題建言內容輿論關注度仍較低,熱點事件和代表委員本身知名度影響建言關注度。
報告顯示,2022年兩會慈善類建言總聲量43,204篇次,慈善公益主題建言總聲量爲10,442篇次,聲量佔比(24%)低於其數量佔比(33%)。
從相關報道可以看出,慈善公益作爲建言的組成部分,往往成爲媒體編輯、刪減的部分。熱點慈善類建言除了主流媒體的轉載外,網友在微博、短視頻渠道也有互動討論。社交媒體和短視頻渠道偏好發佈與社會熱點、知名人士相關的建言。
此外,報告發現部分建言內容在微博上有較高的聲量,雖沒有達成爆款話題,但也是激起了更多的討論。微博作爲一個公共話題討論場域,使用得當,可以增大建言的影響力和公衆關注度。
最後,報告建議,慈善類建言儘可能一事一案,集中解決迫切問題;瞭解相關領域現有政策制度,深入實際調研,提出專業性、操作性更強的提案建議;堅持長期主義,聯合多位代表委員提交建言;重視公衆輿論場倡導,多形式、多渠道傳播;邀請公衆知名度高的代表委員建言。
杜娟表示,善行直達是致力於爲可持續公益賦能的社會企業,立足公益倡導與組織賦能,助力我國慈善公益可持續創新發展。善達輿情是善行直達2016年推出,專注服務公益行業的網絡信息監測產品,通過大數據洞察和分析研究,助力公益行業生態建設。報告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我們將不斷完善、繼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