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慈善論壇:教育與扶貧公益暨《中國社會公益慈善指南》發佈會成功舉辦

2022年12月2日下午,亞洲公益事業研究中心(CAPS)和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CDRF)聯合舉辦「中國慈善論壇:教育與扶貧公益暨《中國社會公益慈善指南》發佈會」,邀請衆多公益行業、企業界與學術界代表出席,共同探討教育和扶貧領域的捐贈趨勢與發展現狀,以促進中國公益慈善事業更加長遠、有效發展。

出席本次會議的嘉賓包括(按發言順序排列):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祕書長方晉、亞洲公益事業研究中心聯合創辦人兼主席、恆隆地產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啓宗、亞洲公益事業研究中心聯合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夏露萍、瑞銀社會影響力與公益慈善大中華區主管耿明、北京德清公益基金會發起人李克梅、馬雲公益基金會理事長於秀紅、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祕書長袁桅、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祕書長俞建拖、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副祕書長王軍、依文集團副總裁溫巍、國強公益基金會副祕書長曾雄和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高級項目官員郝睿禧。

本次活動累計線上觀看量達42.9萬人次。《中國社會公益慈善指南》系列研究(China Issue Guides,以下簡稱《指南》)由CAPS發起,共分爲四冊,重點研究中國公益慈善事業在醫療衛生、自然環境、教育和扶貧助貧四個領域的捐贈流向和發展現狀。繼今年2月發佈的醫療衛生與自然環境指南後,本次會議正式發佈教育和扶貧領域報告。

實現社會公平和共同富裕,需要公益慈善發揮力量

作爲聯合主辦方代表,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祕書長方晉在致辭中強調了公益慈善事業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所扮演的越發重要的角色。他表示:“我們希望可以通過持續開展中國慈善事業發展現狀和重點領域的研究和交流工作,引發更多慈善家、企業和公衆對深化發展公益事業的關注和參與。”

事實上,很多公益慈善力量已經深入參與到這些領域的工作,並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他也表示,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將繼續努力創新和兒童發展方面的社會試驗和政策倡導工作。

另一方面,儘管近年來公益捐贈額顯著增加,但和經濟總量以及財政支出相比,還非常微小。在這種情況下,怎樣最大限度地發揮公益慈善事業的作用,助力共同富裕,是需要社會各界認真審視的問題。

CAPS聯合創辦人兼主席、恆隆地產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啓宗在致辭中表示,“我們知道中國的公益慈善事業是比較新的一個行業,但也是非常活躍的一個領域。十幾年前我跟很多外國朋友說,你們應該注意中國的慈善事業,因爲中國人是非常有公益心的,我相信在很多商人賺了錢之後,他們會在公益事業、慈善事業方面有很多的創新想法。有些東西是在外面比較少見到的,卻是今天在中國可能出現的。

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和扶貧公益慈善事業

那麼,中國公益慈善事業在教育和扶貧兩個領域的發展情況如何?CAPS聯合創辦人兼首席執行官夏露萍博士(Dr. Ruth Shapiro)在本論壇中正式發佈《指南》的教育與扶貧助貧兩冊報告,並分享主要研究發現。

在《指南》系列研究中,CAPS發現中國的公益慈善事業在教育和扶貧兩個領域,延續了在醫療衛生和自然環境領域中所呈現出來的特色,包括:與國家政策目標保持高度一致;將商業智慧與經驗融入其公益項目的設計與執行;以小範圍試點項目爲公共部門提供創新的解決方案與思路;以及回饋家鄉的傾向性。

此外,教育和扶貧領域的公益慈善事業也呈現出各自獨有的特點。其中,教育是中國傳統和價值體系的一部分,也是一個人在社會中向上流動的重要基礎。CAPS研究顯示,有近半數的捐贈資源流向了獎學金項目。此外,爲提升其捐贈影響力,許多慈善家和企業會優選高校捐贈。另一方面,捐贈人也對教育公益有着不一樣的期待和目標。幾乎所有接受過CAPS採訪的慈善家和基金會管理者都對如何改善教育系統有清晰的認識,但是他們的觀點並不完全相同。因此,教育公益事業的另個趨勢是,許多慈善家會根據個人經驗、興趣或關係網絡選擇支持教育公益事業的具體方式。

而社會參與扶貧的行動主要是爲了響應政府號召。因此,大多數扶貧項目也以國家精準扶貧戰略爲指引,同時結合自身資源設計因地制宜的扶貧干預措施。

同時,CAPS研究發現,除了定點幫扶政府指定的貧困地區以外,也有許多慈善家、基金會創始人都會在離家更近的地方開展減貧工作,包括向流動兒童、老年人或其他困境羣體提供幫助。這也呼應了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的兩個特點:一是回饋家鄉,二是利用本地資源及關係網絡來提高其公益項目的執行效率。

爲更生動地呈現具有特色的公益慈善事業,本論壇設置了圍繞“教育公益”以及“從扶貧走向鄉村振興”主題的行業圓桌對話,邀請國內領先的基金會和企業代表進行經驗分享與交流。

教育公益:聚焦缺乏關注領域,助力完善教育系統

中國的教育系統在過去四十年裏迅速發展,強化優質教育的供給、向更多人提供更多選擇機會。

教育公益圓桌對話由瑞銀社會影響力與公益慈善大中華區主管耿明主持,與幾位關注不同教育領域的基金會代表展開系列討論。北京德清公益基金會發起人李克梅、馬雲公益基金會理事長於秀紅、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祕書長袁桅參與圓桌對話,從多元角度共同探討公益慈善在推動中國教育現代化的核心價值、分享創新解決方案、面臨的挑戰及應對方式。

關於社會捐贈對於高校教學和科學研究的重要意義,作爲高校教育基金會代表,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祕書長袁桅表示:“我們基金會可以被視爲連接社會和高校的紐帶,一方面有籌款的功能,讓社會各界人士來支持清華大學的發展;另一方面,我們也會把這些基金用於大學的發展。”

在制定創新解決方案的思路上,馬雲公益基金會理事長於秀紅說:“我們在設計項目時有幾條原則。一個是基金會任何項目都要做到高效、透明和結果導向。我們認爲,透明是基金會公信力最核心的要素之一。第二就是做項目,在定方向的時候會看哪些是我們自己必須做的,哪些是能做好的,同時會期待每個項目都能夠成爲創新的示範點。公益組織的資源還是非常有限的,你不可能去解決所有的問題,即便是在一個很小的點上,你也不可能解決所有的問題。”

從扶貧走向鄉村振興:集合資源,創造協同效應

中國的扶貧行動是一個政府大規模調動社會各方資源,以實現脫貧目標的經典案例。企業、高校和社會組織等都在脫貧攻堅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爲各類扶貧工作注入了強勁動力。

在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祕書長俞建拖的主持及引導下,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副祕書長王軍、依文集團副總裁溫巍以及國強公益基金會副祕書長曾雄參與了圓桌對話,通過他們多元化的扶貧助貧公益項目管理和實踐經驗,聚焦討論的主題是:鄉村振興,公益慈善做什麼?怎麼做?

中國鄉村發展基金會副祕書長王軍說:“在鄉村振興階段,我們基金會做出了一個轉變,就是從脫貧攻堅時着力解決貧困地區、貧困人口‘從無到有’的需求,轉變爲鄉村振興階段回應欠發達地區和低收入人羣‘從有到好’的需求。比如說在教育方面,以前我們做了很多基礎設施的援建,像學校、圖書室、閱覽室這些硬件的援助。在鄉村振興背景下,這些硬件都有了,接下來就是更好地提升他們的教育,我們更加註重老師培訓、教育課堂提升等,現在設計了很多項目,更加註重素質教育、均衡教育。”

在創新性的探索方面,國強公益基金會理事長陳翀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提出要創立社會企業,倡議“將商業化運營與公益目的相結合,以商業化手段實現社會公益目標,可持續性地解決社會問題。”爲此,國強基金會陸續創辦了碧鄉公司、國華文旅、萬木齊和惠衆等社會企業,不斷探索“商業+公益”的創新模式。

國強公益基金會副祕書長曾雄說:“我們認爲以基金會爲投資主體設立社會企業參與鄉村振興是可以實現公益可持續的。首先,社會企業的設立就是要針對一個社會問題。它的特點首先要發現一個社會問題,制定市場化的解決方案,從而有了社會企業成立的初心。其次,社會企業的資本融合了社會資本和商業資本,運營是現代公司治理,同時公益賦能商業模式創新。比起其它的普通市場的主體,它可以因爲它使命的不同,可以撬動更多的公益資源和帶動更多的公益共同體投入到商業行爲擴大效益。最後,社會企業的利潤分配,基金會作爲主要股東實現分紅以後,繼續反哺用於基金會的各個公益項目,或者通過公益營銷的模式用於社會企業的擴大再生產。”

在談到破解產業扶貧項目規模化、產業化的挑戰時,依文集團副總裁溫巍說:“我們面臨最大的挑戰其實就是‘消費者是否願意買單’的問題。真正能夠讓這件事情可持續發展的一定是構建良好的商業模式,我們秉承的是“構建利他主義的美好商業”,希望真正把這些傳統手工藝融入消費者的生活中,讓這些產品變成人們可以用、願意用的東西。所以我們建立了一個基於動機、場景和體驗於一體的市場化平臺‘深山集市’,它是一個以體驗式的展賣方式去搭建的銷售平臺,讓我們繡孃的手工藝有機會與消費者直接對話。另一個做法是將我們中國傳統美學紋樣基因庫裏的8,000多種紋樣授權給全球各領域的設計師,讓他們跟我們的繡娘共同創造,很多品牌聯名款產品都會在深山集市裏面去售賣。這種利他主義的美好商業模式能讓民族文化得以傳承,同時也讓繡娘們依靠自己的手藝實現了脫貧致富,改變大山裏成千上萬名手藝人的命運。”

論壇最後由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高級項目官員郝睿禧致閉幕辭。她表示,“慈善在中華文化中有歷史深厚,在《指南》所研究的案例中,公益慈善的價值不僅體現在扶窮濟困、濟世救人等基礎慈善中,而且越來越多的公益慈善組織在系統性思考議題、創新探索、長期投入解決方案方面發揮着先鋒的作用。公益慈善開始扮演‘催化劑’的角色——激發公共和私營部門彼此協同,積極聚合多方智慧、資源、影響,共同探索和驗證解決方案。這也是我們支持併發布這一系列研究報告的初衷,我們希望邀請更多有識之士參與到戰略性和可持續性的公益慈善事業中來,讓慷慨捐贈的慈善資源發揮最大的作用。”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