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三年深入社區,可口可樂中國攜手居民共創綠色家園

每逢銀杏季,上海黃金城道便會成爲熱門打卡地之一。金黃色扇形小葉長滿整個街區時,目之所及,奕奕燦燦,滿地碎金。今年,伴隨着銀杏季的來臨,一場由社區居民全程參與共創的循環美學展“回收我·回來了”也在黃金城道拉開帷幕。從今年盛夏開始回收的飲料瓶經過居民們的親手創意設計,在銀杏季化身爲6把遮陽傘和100把共享雨傘回到黃金城道街區,爲這個銀杏季增添了更多浪漫底色。

該活動由可口可樂中國及上海日報社聯合發起,生動還原了上海虹橋街道居民利用飲料瓶循環再生,將藝術與環保融合,共創綠色家園的全過程。事實上,這已經是可口可樂中國第三次深入社區開展綠色實踐。自2020年起,可口可樂中國先後聯合上海五里橋街道、長壽路街道和虹橋街道,連續三年開展“回收我·回來了”環保行動,將飲料瓶循環再生的公衆教育和市民參與活動帶到更多公衆身邊。

社區綠色實踐初探索,五里橋街道趣味展覽引關注

2020年9月,可口可樂中國首次聯合五里橋街道開展“天下無廢,社會共享,共創社區再生環保新美學”主題活動。項目以五里橋街道爲試點,開展爲期一年的飲料瓶回收行動。回收後的飲料瓶被重新加工、設計並製作成遮陽傘、雨棚等公共設施用品,回饋給社區,成爲社區環保美學的一部分,同時推動社會各界對循環經濟的思考。

爲了以更趣味的形式讓公衆瞭解飲料瓶循環再生價值,一場名爲“不瓶凡”的再生主題展來到居民身邊。展覽不僅展示了諸多由飲料瓶再生材料製成的書包、雨傘、環保袋和衝鋒衣等創意產品,還通過“解剖可樂瓶”的趣味裝置向公衆科普了飲料瓶回收再生的環保知識。現場的“可口可樂刻字機”前更是排起了長隊。居民集齊10個廢棄飲料瓶,即可換取任意一瓶可口可樂全品類飲品,並在瓶身刻上專屬“環保宣言”。該兌換活動持續了一整年。在這一年中,社區還通過不定期開展以“再生環保新美學”爲主題的科普活動,提升了居民對塑料瓶分類的認知和飲料瓶循環回收的意識。

從“回收我”到“回來了”,長壽路街道打造社區循環美學驛站

2021年4月,由十萬多個飲料瓶回收再生而成的“回收我,回頭見——社區循環美學驛站”主題展亮相上海市長壽路街道的創享塔創意園區。作爲連續第二年在社區舉辦的環保活動,可口可樂中國希望以更“可觀”、“可感”、“可觸”的方式,進一步推進飲料瓶回收再生的公衆宣傳,探索飲料瓶循環利用的社區閉環模式,共創社區循環美學。

“回收我,回頭見——社區循環美學驛站”主題展以時間循環爲靈感,以資源循環爲核心設計理念,通過“回收我”、“回頭見”、“回來了”三大藝術裝置,具象化地呈現了塑料瓶從回收到再生成爲不同物品的循環之旅,讓公衆切身感受到飲料瓶回收再生的價值和環保美學的魅力。通過回收,每一個PET飲料瓶都擁有無止境的生命週期,在時間的週而復始中得到循環與利用,持續煥發新生。

在爲期一年的展出期間,居民可通過回收後的飲料瓶兌換可口可樂公司全品類飲品。回收後的飲料瓶將進入指定的回收和加工機構,再次獲得“新生”——成爲rPET(飲料瓶再生材質)公共設施再次回到社區、回饋居民,助力推動飲料瓶循環再生。

共創共建共享,虹橋街道“綠色社區範本”再升級

如果說前兩屆的社區環保活動讓可持續包裝理念逐漸深入人心,今年的“回收我·回來了”社區共創實踐則將活動焦點轉向“共創”二字,爲更多有心的社區人提供了實踐平臺和機會,以更豐富的參與形式、更深度的參與體驗、全鏈路的參與過程,讓社區居民全過程參與了綠色美好社區共創實踐。

今年8月,可口可樂中國在位於虹橋街道的黃金城道及愛建居民區設立了主題驛站,鼓勵轄區內居民積極參與飲料瓶回收,截至11月已回收2.5萬個飲料瓶。社區居民還通過現場放置的“一瓶一票”飲料瓶回收互動裝置,投票選出了最期待的飲料瓶再生物品——遮陽傘及共享雨傘。

在黃金城道迎來銀杏季之際,全部由居民參與設計的6把遮陽傘以及100把共享雨傘正式落地黃金城道街區。每把遮陽傘的傘面由90個飲料瓶再生而成,且每把共享雨傘的傘面由5個回收飲料瓶再生而成,讓飲料瓶真正完成了從“回收我”到“回來了”的循環。

未來,遮陽傘將長期佇立在黃金城道商戶門外,爲居民提供一方休憩天地。而共享雨傘也已在黃金城道10家商戶內擺放,並將在社區中進行流動,讓綠色循環理念在社區生活中不斷延續,也讓更多居民切身體會飲料瓶回收的價值。

三年來,可口可樂中國致力於爲更多社會力量搭建平臺,聯合多方資源優勢共同探索飲料瓶循環再生的社區循環新模式。此次在虹橋街道啓動“回收我·回來了”社區共創循環美學展,不僅延續了公司“天下無廢”可持續包裝戰略的本土化實踐,更鼓勵社區居民以“共創共享”的模式打造綠色循環社區,構築“共創綠色生活方式”的領先社區範本。未來,可口可樂中國將以實際行動把飲料瓶循環再生的公衆教育和市民參與活動帶到更多公衆身邊,爲“無廢城市”建設和中國循環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