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孝禮:三十餘載如一日 當好“雷鋒式”護陵員

編者按:革命文物是歷史的見證,我們理應保護好革命文物,講述好革命文物故事,讓其煥發時代光彩。今年,由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江蘇省文物局、新華報業傳媒集團共同主辦,“學習強國”江蘇學習 平臺、新江蘇客戶端、中國江蘇網策劃推出“江蘇雙十佳革命文物講述人”“江蘇最美革命文物守護人”遴選和推介活動受到廣泛關注。該活動經過各地推薦、網絡投票、專家評審、網絡公示等環節,最終確定王晨等10名同志爲“江蘇雙十佳革命文物講述人”(專業組),朱長偉等10名同志爲“江蘇雙十佳革命文物講述人”(志願組),南京市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所文物保護團隊等6個集體(個人)爲江蘇最美革命文物守護人。他們與革命文物都有着怎樣的難忘故事?讓我們一起走近這些革命文物講述人、守護人。

來到位於如皋的吳莊烈士陵園,你總能看見一位手持掃帚、肩挎揹簍的護陵人,他忙碌於烈士陵園間,清掃落葉、擦拭墓碑、整理文物,默默爲烈士守護。他就是護陵人張孝禮。張孝禮今年59歲,曾是一位參加中越自衛反擊戰的軍人,因負傷退伍後來到吳莊烈士陵園。

在張孝禮看來,專職護陵人的崗位,是一名革命戰士對黨和人民的承諾。他說:“黨需要我去哪裏,我就去哪裏,作爲一名軍人,要像黃繼光一樣視死如歸,要像張思德一樣無私奉獻,從來到吳莊烈士陵園開始的第一天,當好‘雷鋒式’護陵員,是我的‘不二選擇’。”爲了這份承諾,他幾十年如一日,在吳莊烈士陵園專職護陵員的崗位上一干就是34年。

張孝禮告訴記者,如皋西部鄉村地屬黃橋革命老區,在這塊紅色土地上,湧現出了江海平原上最早的一批進步青年,他們創立和發展如皋地方的黨組織,帶領西鄉人民進行艱苦卓絕的鬥爭,留下了大量珍貴的革命文物,包括各類與革命運動、重大革命歷史事件、英烈人物有關的重要史蹟、實物、代表性建築等。

爲了銘記革命前輩永垂不朽的功績,1943年,如皋人民興建了吳莊烈士陵園。2011年,吳莊烈士陵園被如皋人民政府公佈爲如皋市文物保護單位。

張孝禮認爲,“革命文物是中國革命文化的實物載體和歷史見證,凝聚着中國共產黨的光榮歷史和優良傳統,我要儘自己的力量去收集整理如皋革命烈士和革命英雄有關的史料和遺物。”爲了支持紀念館建設,爲展陳布展出謀劃策,在常規保護工作之外,張孝禮不斷學習文物知識,向社會各界徵集各個歷史時期有關如皋的重大事件的文獻、資料,以及如皋本地英雄烈士有關的事蹟、史料、遺物等。

同時,張孝禮還提出了紀念館館藏珍貴文物數字化保護與展示項目,得到上級領導的認可與支持,通過情景式、體驗式、互動式的宣講教育,全面、真實、形象展示如皋革命先烈們的豐功偉績,他希望通過展示與傳播手段讓革命文物活起來、傳開來,讓更多人看得見、記得住。“館內原本是文字和圖片的展覽形式,後來加入了LED屏,豐富了傳播途徑,”張孝禮介紹:“我們也會把烈士的英勇事蹟印成小冊子,向觀衆發放。”

張孝禮幫助11名犧牲戰友歸葬烈士陵園,昔日戰友的親屬得到精心照料;完成100多名分散烈士墓的集中安葬。張孝禮說:“十多年來,我和幾個戰友會經常走訪犧牲戰友家庭,自發籌措了十多萬元資金爲戰友家屬過生日、過節等,併爲戰友的6名父母養老送終。”

現在的紀念館內共有300餘幅圖片,近2萬字,40餘件實物,翔實再現了西鄉革命鬥爭的光輝歷程。一封破損的家書,一個破損的槍套,一面斑駁的旗幟,一件件革命文物背後記錄着西鄉風雲年代的崢嶸歲月。

張孝禮堅信,保護革命文物就是保護黨的初心,要把紅色資源保護好,紅色精神傳承好,讓革命文物歷久彌新。如今的張孝禮不僅是一名護陵員,更是名副其實的“八大員”,即接待員、服務員、資料員、管理員、保潔員、警衛員、安全員、講解員。

多年來,張孝禮獲得2011年度民政系統先進個人、2017年度市級機關優秀共產黨員、江蘇省首屆“最美退伍軍人”提名獎、如皋市勞動模範、如皋市第九屆“愛心大使”、紅十四軍紀念館“最美護陵人”、第三屆如皋市城市守信模範等多項榮譽。

張孝禮是一名普通的退役軍人,年復一日,做着一年年看似平凡的事,他默默堅守、無私奉獻,助力文化遺產代代相傳,革命文化薪火永續。

新江蘇·中國江蘇網記者 顏霏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