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成都民政十大民生實事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2022年,成都市民政系統始終堅守爲民初心,厚植爲民情懷,辦好民生實事,增進民生福祉,多舉措惠民生、紓民困、解民憂,持續提升幸福成都品質內涵。2022年成都民政十大民生實事全部完成。

“老有所養”讓“夕陽紅”生活更加美好

老年人在成都的晚年生活更加安全有保障。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社區養老服務綜合體83個,老年助餐服務點位508個,爲經濟困難老年人家庭提供照護牀位5847張,開展居家上門服務47.6萬餘次,支持1萬餘戶符合條件的空巢獨居老年人家庭安裝燃氣報警器、智慧手環、智能門磁感應等智能居家安全設備。

“幼有所育”美好願景正在實現

用愛與責任爲孩子們撐起成長“守護傘”。打造市級未成年人保護示範鎮(街道)15個,全市261個鎮(街道)、3044個村(社區)均配備了“兒童督導員”和“兒童主任”,全市已成立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19個。

兜底保障基礎更穩更有力

社會救助兜底保障更加精準,更有溫度。適度提高城鄉困難羣衆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增強困難羣衆及其家庭的風險抵抗力。2022年全市累計發放低保金7.56億元、殘疾人“兩項補貼”2.42億元、特殊羣體兒童生活補貼3800萬元,發放臨時救助資金2530.62萬元、一次性生活補貼2097.1萬元、連續四個月發放價格臨時補貼5147.58萬元。

常態化巡訪關愛特殊困難羣體

用心用情用力解決好特殊困難羣衆的“急難愁盼”。建設涵蓋“9+1”類民政低收入困難人口的動態監測平臺,監測人數達到30.2萬餘人,充分發揮“微網實格”機制,強化對特殊困難羣體全覆蓋巡訪關愛。爲特殊困難羣衆提供線上線下心理諮詢服務1.2萬餘次。有意願且符合條件特困人員集中供養率達到100%。

持續推進基層民主協商提能增效

協商民主增共識,凝心聚力促發展。以項目化的方式開展基層民主協商類民生微項目7個。完成第二批20個小區(院落)民主協商提能增效創新試點,建立起協商主體多元、協商內容廣泛、協商形式多樣、協商技術更新、協商程序完整、協商成果有效、協商結果公開的小區(院落)民主協商治理體系。

打造“友善之城·尚善之都”城市慈善名片

攜愛同行,涓滴慈善匯聚成大愛江河。全市現有註冊志願者290萬人,志願服務隊伍2.9萬支,慈善組織(含社區基金會)52家。打造慈善社區、慈善場景155個。共促成德眉資四地慈善社工事業同城化發展,推進成都都市圈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互動互促、共治共享。

構建“多元善治”社會工作服務體系

小力量鑄就大能量,助人自助,傳遞溫暖。聚焦“一老一小”和特殊羣體等重點服務對象,實施養老服務和未成年人保護、社會救助、精神康復等多領域社工服務示範項目15個。全市社工站(室)“四級網絡”累計服務羣衆227.6萬人次。實施18個省級社會工作服務試點示範項目。

婚事新辦,爲甜蜜減負,爲幸福加分

兩人一心共白首,讓越來越多有情人“戀上成都,緣定蓉城”。錦江區、武侯區開展婚俗改革試點工作,全市婚姻登記機關以“更有溫度、更具幸福感的婚姻登記服務”爲目標開展婚姻登記“全市通辦”“跨省通辦”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辦理婚姻登記18.8萬餘對,其中,全市通辦4.7萬餘對,跨省通辦1.1萬餘對。

架起精神障礙個體和殘疾人迴歸社會的橋樑

讓精神障礙個體和殘疾人共享康養生活。全市共建成106個社區康復服務站點,累計向7.05萬餘人次開展7800餘次康復服務,185名服務對象通過參與社區康復恢復自理。穩步推進康復輔具社區租賃服務試點,截至11月底,累計租賃康復輔助器具3萬餘件次,服務2.3萬餘人次。

推動社會組織匯聚新動能 展現新作爲

暖心活動常開展,社會組織來助力。大力推動養老、助殘、兒童關愛、救助等領域社區社會組織開展多樣化、精細化、專業化服務。全市首次招募培育品牌性、樞紐型社會組織60家,全年依法登記社會組織418個,吸納1500餘人直接就業。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2023年,成都民政將圍繞民生工作實際,努力讓老人晚年更幸福、讓孩子童年更快樂、讓困難羣衆生活更溫暖、讓基層服務更暖心,真正把民生實事辦到羣衆的心坎上,以實際行動落實黨的二 十 大精神,讓幸福成都更有溫度、更有質感、更有內涵。(李振宇)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