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8日,由中國殘疾人聯合會指導,華夏時報社、中國殘疾人事業新聞宣傳促進會聯合主辦的2022(第二屆)華夏公益論壇在京舉行。本次論壇以“打造ESG中國範本”爲主題,來自企業界、公益界、學界的諸多大咖匯聚一堂,探討在中國式現代化的語境下,中國ESG之道和中國公益的未來之路。
“我們希望通過開展公益論壇等活動,拓寬大衆對公益慈善的認知,架起社會愛心人士參與公益慈善事業的橋樑,吸引更多愛心人士加入到公益慈善事業中,爲促進我國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華夏時報社黨委書記、社長、總編輯馮慧君在論壇上致辭時表示,防控疫情,需要同舟共濟,公益慈善,同樣如此。
作爲聯合主辦單位,中國殘聯宣文部主任、中國殘疾人事業新聞宣傳促進會副會長郭利羣致辭時表示:“關愛殘疾人是一項崇高的公益事業,更是一項重要的社會事業。”他介紹,在黨和政府的格外關心、格外關注下,我國8500萬殘疾人已同步實現了脫貧、同步實現了小康。下一步,促進殘疾人的共同富裕和殘疾人事業的全面發展,還需要各方力量多措並舉、形成合力,其中,特別需要企業在助殘方面貢獻出力量,積極地履行企業社會責任。
公益“老兵”:龍永圖和楊凱生
“從事公益你所獲得的比你付出的大得多。”原外經貿部副部長、藍圖公益基金會創辦人龍永圖在本次論壇上發表題爲《ESG 助力中國企業行穩致遠》時說道。
龍永圖認爲,從事公益事業的人一定不要認爲這是單方面的事業,實際上,從事公益事業可以從中學到更多的東西。而且對企業來講,通過從事公益,把公益事業做好,可以加強企業的凝聚力和對外的影響力。
“公益事業大有可爲,需要我們做出很大的努力,這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龍永圖看來,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爲了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還有很多領域、很多人羣,特別是包括殘疾人在內的弱勢羣體,需要整個社會、需要各個企業、需要我們每個人的幫助。
《在公益慈善道路上堅定地走下去》,這是工商銀行原行長楊凱生以視頻形式在本次論壇上發表的主題演講。正如此題,楊凱生說:“作爲個人來說,在公益事業方面,這些年來自己雖然做了一些事情,盡了一點力量,但總感到是微不足道的。我會繼續在公益慈善的道路上走下去,只要身體還允許,我還是會每年堅持去大涼山、大巴山,去看望那些已經和我結下深厚情誼的鄉親們。那裏有我結識的不少純樸善良的父老鄉親,這些年來,我看到了他們的不易和艱辛,看到了他們的努力和奮鬥,更看到了他們的美好未來。”
關愛兒童就是關注未來
衆多公益人裏,關注兒童發展的有很多,盧邁就是其中一位。
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原副理事長盧邁長期關注中國的社會公平與兒童發展問題,持續行走在爲兒童發展掃除障礙、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路上。在他的推動下,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在貧困地區開展了一系列圍繞兒童早期發展的社會試驗,如2007年發起的貧困地區寄宿制小學學生營養改善項目(2011年國家“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正式落地成爲國家政策)、“一村一園”項目、“慧育中國”項目等。
伴隨着孩子們的成長,圍繞兒童早期發展,盧邁分享了自己的收穫。他認爲,第一,要特別重視兒童早期發展。兒童生命早期是一生中大腦發育最爲迅速的階段,也是其各種能力形成的敏感時期,重視兒童早期的營養與教育,會爲其一生打下良好基礎。第二,要學習借鑑西方關於兒童早期發展的研究成果。第三,“我們干預的對象是社會底層的20%,目標是保基本,我們的試點都是在原來的貧困縣,這些地區的農村孩子有近50%至少面臨留守、單親、貧困、母親殘疾等家庭問題中的一項,特別需要國家和社會的幫助,應該着力使他們在各個年齡段達到基本的發育水平,使他們也有一個人生的陽光起點。”第四,教學內容必須符合中國國情。第五,依靠本地人力資源。第六,重視兒童非認知能力的培養。第七,重視項目效果監測評估。第八,與中央有關部委、地方政府、企業、學者、媒體、愛心人士和國際組織真誠合作,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共同把農村兒童發展事業做好。
作爲本次論壇的公益夥伴,東潤公益基金會圍繞鄉村振興中的青少年教育領域,啓動了“東潤啓航獎學金”“東潤益師獎”“東潤愛閱”“東潤美育”等項目。東潤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孔東梅在本次論壇上發表視頻演講。在多年的公益實踐中,孔東梅注意到了鄉村寄宿制小學逐漸向鄉鎮集中,寄宿制中學逐漸向縣城集中,教育資源發展不均衡現象在加劇。“作爲社會治理體系的補充力量,我們始終在思考,鄉村教育在鄉村振興中應該如何發揮作用?東潤公益作爲社會組織,能從哪些方面發力實現我們的公益理念?”
她用行動給出了證明。自2016年以來,東潤啓航獎學金項目已經開展了有7年有餘,爲邊遠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紅色革命老區的孩子們帶去溫暖與希望。項目彙集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貧困學子10萬餘人,其中2022年東潤啓航獎學金向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傾斜,實現了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的全覆蓋。
此外,多年來,多特瑞攜手關愛基金持續在兒童關愛、女性賦能和社區支持方面主動作爲,以關愛匯聚溫暖。從建立之初的捐資建設鄉村學校到關愛弱勢兒童、緊急馳援抗擊新冠疫情,在各類公益幫扶活動中,都能看到多特瑞的身影。
多特瑞中國公共關係資深總監劉瑋在本次論壇上帶來了《星星的孩子成長記——孤獨症兒童就業培訓之路》的主題演講。他介紹,多特瑞主要關注三個方向:兒童關愛、婦女賦能、社區支持。其中,兒童方面主要關注的是兒童重大疾病:一是罕見性疾病,二是兒童自閉症,三是兒童的衛生健康教育。劉瑋着重介紹了多特瑞的兒童自閉症項目。爲了幫助這些“星星的孩子”,多特瑞專門建立了相應的幫扶體系。
還有陳行甲。作爲曾經的“全國優秀縣委書記”,陳行甲的人生上半場可以說是跌宕起伏。在2016年時他任屆期滿並被提拔,但他又辭職了,然後在2017年創辦了公益組織——深圳市恆暉公益基金會,主要關注國內貧困地區兒童的大病救助和教育關懷。
他舉例介紹說:“我們基金會在河源市人民醫院掛牌成立的兒童血液科,硬件政府掏錢,所有的軟件我們掏錢,當地骨幹醫生、骨幹護士長的培訓、和專家一起的會診系統、轉診的系統、整個專家在這個地方的學科建設都是我們公益組織掏錢,孩子在本地能治,孩子在本地能治的意義是什麼?這就是我在社會實驗當中要拿下所有數據的一個原因。”“我要用我自己紮紮實實的實在作爲,用我的數據,能夠爲國家提建議,我用數據說話。當一個孩子在長達2到3年的治療週期,在病房裏面的費用包括喫飯、打針、做手術等平均大概要花20萬左右的話,在2到3年裏面,路費、住宿費、喫飯的費用加上誤工費也是這個數字,爲什麼生了病會窮?爲什麼會因病致貧?就是這麼來的,所以幫助欠發達地區提高重大疾病的治療能力,讓他們在本地能治、就近能治,這是我探的一條路。”
公益發展告別粗放發展
圍繞本次論壇主題,經濟學家、橫琴數鏈數字金融研究院學術與技術委員會主席朱嘉明以《實踐ESG理念是歷史大趨勢》爲題闡述了他對ESG的觀點。
朱嘉明認爲,未來ESG會越來越國際化、政治化、資本化,不論全球化發生 什麼樣的變化,ESG將是未來全球秩序中最重要的秩序。當ESG被所有民衆接受時,它就會倒逼企業肩負更大的社會責任,如非健康食品既是E的問題也是S的問題,也是G的問題,最後關乎老百姓生活、生命質量。
“對於ESG將來需要兩種理解,一種是狹義的ESG,就是現有的指標評價體系,一個是廣義的ESG和Life結合在一起,只有如此,民衆纔會關心和參與到ESG的實踐之中,總之,ESG突破和改變了人們傳統公益觀念,拓展了公益事業空間,推動企業社會化轉型。”朱嘉明強調。
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長賈西津則認爲,民間公益的“黃金十年”過後,公益事業是時候告別粗放發展的時代,轉向追求好的公益價值了。賈西津在發表題爲《以公益倫理來護航公益的發展》的演講時指出,公益已經走到了一個需要升維的階段,不能僅僅滿足於“做起來”就夠了。賈西津引入公益“倫理”的概念,一方面要避免公益腐敗、借公益之名洗錢和沽名等問題,另一方面也要明確什麼是好的公益價值,這樣才能護航公益的發展。
本次論壇還設置了“華夏公益會客廳”圓桌討論環節,圍繞“企業公益的‘正道’與‘陷阱’”,公益律師、民政部社會組織管理局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何國科,向榮公益基金會祕書長丁廣泉、聯想公益基金會祕書長馬鐵風、慈弘慈善公益基金會祕書長莊偉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何國科表示,企業基金會和企業並不是完全獨立的關係,雖然二者在法律上都是獨立的法人,但是在業務、項目方面是有非常強的內生關係的。不過,也不能把企業基金會視爲企業的內設部門,這往往會導致基金會陷入企業內部治理的陷阱。
丁廣泉認爲,企業家是企業做公益走上正道還是遇到陷阱的關鍵變量,做公益不能一味圖快,先邁出一小步,然後一步一步地走,踏實、求真務實會讓我們走得更遠。
馬鐵風談及了企業做基金會的三點感受:一是有公益初心,二是結合優勢,三是有更多的人蔘與。他認爲,企業做公益要避免以宣傳爲目的的“打卡式”公益,而是要長期地、專業地去做,才能發揮企業最大的社會價值。
莊偉指出,在企業基金會的發展中,“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非常關鍵。基金會祕書處團隊要有堅定的專業定力,保持項目的篩選機制和項目的專業性,才能讓基金會走到良性的治理道路上。
2021年上市公司公益捐贈50強名單公佈
會上,作爲《華夏時報》公益合作伙伴,易善數據總裁陶澤代表《華夏時報》和易善數據共同揭曉了2021年度《上市公司公益慈善年度報告》(下稱《報告》)。
《報告》公佈了2021年上市公司公益捐贈50強榜單,其中前10強企業分別爲:騰訊控股、碧桂園、阿里巴巴、中國石油、中國神華、龍湖集團、愛爾眼科、福耀玻璃、中遠海控和寶豐能源。
2022年度華夏公益獎隆重揭曉
本次論壇上,2022年度華夏公益獎——年度十大華夏公益人物、年度十大華夏公益基金會、年度十大華夏公益項目隆重揭曉。具體如下:
曹德旺、盧邁、姚明、楊凱生、陳行甲、唐佔鑫、蔡磊、陶勇、張真、崔瀾馨榮獲“2022 年度十大華夏公益人物”。
中國人口福利基金會、萬科公益基金會、北京泰康溢彩公益基金會、北京新東方公益基金會、深圳市TCL公益基金會、金龍魚慈善公益基金會、上海真愛夢想公益基金會、東潤公益基金會、上海市巖華公益基金會、西安市鄉村發展公益慈善基金會榮獲“2022 年度十大華夏公益基金會”。
藍絲帶助殘——溫馨全家福、月臺殘障論壇、金羽翼流動美術館、藍圖海洋公益研學項目、文物撐傘人守護計劃、愛心1+1、多特瑞攜手關愛基金、中國好公益平臺、百所安康圖書館公益慈善計劃、築愛地貧項目榮獲“2022年度十大華夏公益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