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岡市中心醫院:不放棄任何一個生命

歲末年初,疫情防控工作步入新階段,面臨新任務。廣大醫務人員克服身體不適、人手緊張、急危重症增加等諸多困難,再次聞令而動、晝夜奮戰,以實際行動踐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保障羣衆就醫需求,全力守住健康防線,充分發揮三甲醫院的兜底保障作用。

“現在真的是在挑戰人的生理極限”

“我們現在全院的牀位已經從1500張增加到近3000張了,各科室幾乎是兩三倍的負荷。”隨着第一波感染高峯期的到來,黃岡市中心醫院接診量大幅上升。

在該院白潭湖院區的住院部,各科室樓道里幾乎都塞滿了牀位。“12月中旬的時候是最難的,全國的醫療資源和藥品設備都緊張,確保牀位和救治力量是各大醫院都要面臨的問題。”設備科科長李建新冠感染後初愈不到三天就迅速返崗,他表示,爲了最大限度滿足臨牀救治需求,醫院已投入約3000萬元經費,盡全力採購調配病牀、呼吸機、監護儀、高流量氧療儀等醫療設備,“每一項需求都很急,都是要拿來救命的。”

作爲“一院兩區”的另一主戰場,考棚街院區主要承擔城區老年人救治的重要職責,同樣在發揮“兜底保障”作用。“我們這裏原本100張的牀位儲備現在已經收了400多個病人了,大家都在超負荷地全力迎戰。”

在急診科的搶救大廳,每個人都在與病魔賽跑。“我們急診科現在的接診量是平時的三倍,EICU的牀位已經從8張增加到20張。”急診科主任萬里鵬表示,“只要來了病人我們就爭取救治條件,辦法總比困難多”。ICU同樣在打一場艱苦卓絕的硬仗,“平時20張的牀位,現在已經加到了70多張,還要全天應對各種會診,真的是在挑戰人的生理極限。”

“病人沒有退路,我們也就沒有退路”

“每天都有醫護人員感染,但整個醫院一直都保持着有序運轉。”面對數倍於平常的病人,許多感染的醫護人員選擇放棄醫院安排的關懷假期,稍有好轉就紛紛要求返崗,“輕傷不下火線”成爲各科室的常態。

“我們120一直在照常出診,有的護士即使高燒到39.4也沒有中途撂挑子,用退熱栓緩緩後還繼續守在自己的崗位上。”急診科副護士長田夕銀說。面對急劇增加的工作量,大部分醫務人員都是帶病在崗狀態,很多患者都爲之動容。

“我們的護士長很不容易,感染最高峯的時候,她只帶了3個護士守住一個科,難以想象他們都經歷了什麼。”當問起自己是否遭遇感染時,心血管內科的童子嘉醫生嘶啞着嗓子,笑着說:“我們也不知道自己感染沒有,或者是哪一天感染的,這並不重要。反正感覺自己發燒太高了就去值班室睡一會兒,燒退了就出來繼續守病人,昨天晚上我們還通宵搶救了一名急性心梗的病人。”

“普通患者也許可以等,但我們的透析病人等不了。”腎病學科的姜金孝醫生介紹,科室主任李益明感染住院後還未痊癒就緊急返崗,年逾六旬仍心繫病人;副主任王志芳頻繁往返兩個院區爲病人開展手術和透析治療;副主任張玲發着40度的高燒還在手術檯。“24小時內開通尿毒症患者的透析通路。”這是他們對患者的承諾。除此之外,他們還在自建的“黃岡地區腎友羣”裏,全天候爲患者提供無償的諮詢指導服務。

特殊時期對於醫護人員是一場艱難的考驗,一邊發着燒,一邊堅持做手術搞搶救的醫生不在少數。“病人沒有別的退路,我們也就沒有退路。病人需要我們,我們就得繼續堅持下去,就是這麼簡單的道理。”

“能多救一個是一個,能再堅持一下是一下”

大批量的感染者湧入醫院,帶來的是全院不同科室的集體“轉型”,即使是康復科、婦產科、耳鼻喉科等似乎與“新冠”毫無關聯的科室也打破建制,加入到收治工作中來。

“每一版的新冠診療方案出來之後,我們都會反覆進行全院培訓,現在看來是十分有必要的。”醫務科科長周帆介紹到。爲了最大限度滿足羣衆就診需求,醫院還組建了一支全院高級別會診團,巡迴會診各專科的急危重症患者。短短半個多月的時間,這支由重症醫學科、呼吸內科、心血管內科、神經內科等科室組成的專家團已會診1000餘名患者。

除此之外,黃岡市中心醫院還在主動承擔城區重點人羣的醫療服務。1月3日,在基層醫療機構巡迴指導時,得知黃州區社會福利院一批感染的特殊患者無法得到救治時,當即由院方進行協調,將這批患有智力障礙、精神疾病和身體殘疾的邊緣人羣轉移到白潭湖院區進行治療。

“能多救一個是一個,能再堅持一下是一下。”在全科室已經超負荷運轉的情況下,腫瘤科中心主任鄒佳華仍然在接到消息的1個小時內緊急進行科內協調,爲這羣“特殊”患者備好了11張牀位。

不斷規劃新增救治牀位,統籌全院醫療人力資源,全面提升緊急救治能力,全力做到應收盡收、應治盡治。“到今天我們可以說,我們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守住了陣地。”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