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和生態張熠君:做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踐者和傳播者

2022年12月7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COP15)第二階段會議在加拿大蒙特利爾拉開序幕。

作爲中方企業代表,繼COP15第一階段主題發言後,北京正和恆基濱水生態環境治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正和生態)再度受邀,在2022年12月13日的“全球地方政府和城市角——中國日”論壇和2022年12月17日舉辦的“中國角”主題邊會進行了交流與分享。

採訪中,正和生態董事長張熠君表示,在深耕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的25年間,正和生態始終定位於做生物多樣性保護領域的先行實踐者、價值傳播者,爲生物多樣性保護全民行動貢獻民企力量。

做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先行實踐者

“洱海項目(環洱海流域湖濱緩衝帶生態修復與溼地建設項目),是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bS)在中國的一次很成功的落地。COP15第一階段我們做了相關分享,反響非常好。”提及此,董事長張熠君的自豪溢於言表。

多年來,正和生態一直致力於生境修復與保護領域的實踐,以NbS理念落位“從河湖到海洋”的生態修復,並大力投入相關技術研發,同生態環境部、中科院等相關部門和單位開展了積極的合作共建,以產學研一體化支撐規劃——設計——施工——運營全流程的生態保護實踐,將科學的設計方法、一體化的解決方案融入每一個項目。在設計過程中,正和生態堅持科學、數字化、創新和多專業融合,努力保護和修復國土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動態平衡,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工程建設中,正和生態採用擬自然的生態工法,最大程度地還原自然環境、構建生態系統、保護生物多樣性。

這樣的堅持在實踐中成果豐碩。環洱海流域湖濱緩衝帶生態修復與溼地建設項目中,正和生態基於面源污染、生境破碎及公衆參與性低等問題,通過重塑自然空間、完善健康湖泊生態體系、形成可持續的自管理體系、增設低干擾服務系統、保護洱海自然神聖遺產五大核心生態修復策略,深度挖掘生物多樣性對洱海保護的意義,讓自然做功,打造一個爲水體淨化和生態復甦的自然、健康的可持續湖濱緩衝帶,爲整個環洱海湖濱帶的生態修復提供技術樣板。如今的洱海碧波萬頃,湛藍湖水共長天一色,“水質風向標”海菜花2020年的生物佔比相較2018年增加了6倍,各種水鳥也明顯多了起來。得益於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洱海湖濱緩衝帶在生態保護修復的同時,提升了周邊77萬居民的生活質量,直接增加當地約6000人的就業機會,有效地應對了社會挑戰,切實帶來了生態——經濟——社會的複合效益,提高了當地人民的福祉,最終實現保護洱海自然神聖遺產的可持續低碳綠色發展。

近年來,正和生態通過技術研發和探索,使得生態工法的實踐從河湖逐漸向海洋生態系統拓展,並打造了多個近岸海域治理的成功案例,福建莆田“藍色海灣”項目就是其中之一。正和生態通過擬自然的生態工法,還原自然生境,增強藍碳功能。通過對自然生境、水質、水動力等現狀數據的分析和模擬,結合生態環境和景觀格局需求,因地制宜採取溼地修復、退養還灘、海堤生態化改造、內灣納潮、防風林修復等多種措施,以土工草甸、灌木墊扦插、網格扦插等生態工法營造可持續的濱海水陸交界帶,成功整治海岸線29.8公里,整治海域6.2平方公里,修復溼地1.75平方公里,打造“藍色海灣”生態修復示範區。由正和生態研發的“生態管家”產品也在項目中應用,作爲莆田的智慧海灣綜合管理系統,可精準監測、收集、分析海岸帶的水、空氣、土壤等環境指標,動態監測植物、動物物種等生態指標,並通過碳匯監測與碳中和推演評估及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覈算,爲莆田海岸帶生態系統的恢復與營建、藍碳計量提供科學的數據支撐。

作爲“從河湖到海洋”最新實踐成果的廣州靈山島尖項目,則聚焦近年頗受關注的海洋修復和紅樹林覆育。正和生態結合區域水文、氣象等特點,利用土工格室、枝椏沉牀等多種組合式生態工法,對感潮河段濱海岸線進行生態修復,適應潮汐變化的彈性需求,抵禦波浪衝擊,打造健康濱海生態系統,爲植物提供穩固的生存環境,豐富海岸生態。總長約5.5公里的岸線中,有4公里的岸線利用生態工法設計,恢復植物種植面積達2.2105萬平方米。修復後的靈山島尖外江生物多樣性快速增加,潮間帶植被品種達到了17種,其中包括8種紅樹和半紅樹植物,9種水生植物,潮間帶陸續觀測到包括招潮蟹在內的底棲生物共6種。沿江分佈的綠植,猶如一串翡翠項鍊,點綴在靈山島尖的外江區域,構成一幅大氣、自然的外江綠岸畫卷;與現有的堤內帶狀公園結合,又呈現出多元化的濱水體驗空間,拉近了人、水、城的關係,也推動了當地的“自然城市”建設。

低干擾的生境營造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更助力了生態產品的價值實現,作爲神聖自然遺產的洱海如此,由採煤塌陷區華麗轉身的唐山南湖也如此。爲徹底解決南湖城市棕地問題,正和生態聚焦濱水生態治理、生態修復,依託生態基底分析,基於土地利用類型以及地質條件,利用擬自然的生態工法,組合搭配粉煤灰再生利用、垃圾填埋處理、沉降區適宜性生態護坡等,對破壞的自然環境進行修復並保持其穩定,營造安全、開放、多樣、舒適的生態系統;“岸綠”也帶來了“水清”。項目建設後,30平方公里的採煤塌陷區上建起一座城市中央生態公園,還舉辦了全球矚目的世界園藝盛會,蝶變爲唐山引以爲傲的“城市會客廳”。220多種植物在其間鬱鬱蔥蔥,近100種野生鳥類重現南湖,不僅讓廣大市民和遊客擁有了快樂生活、休閒娛樂的好去處,“生態+”產業發展也有效增加了就業崗位和居民收入,帶動了城市餐飲、住宿、交通、娛樂等行業的互動發展,爲全國130多個資源型城市轉型提供了標杆。

“我們這些年做了近百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恢復的項目。大理洱海項目把‘水質風向標’海菜花和‘明星水鳥’紫水雞帶回水邊;雄安新區白洋淀項目建設後,多年未見的鰟鮍魚游回澱中,青頭潛鴨也在此安家;廣州靈山島尖項目又讓潮間帶的紅樹林重新繁茂起來。”張熠君在分享中說。而項目地衆目共睹的生物之美,又進一步向公衆傳播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理念,就此實現了全民參與的綠色循環。

做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價值傳播者

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利在千秋,而要實現這一點,需要代代傳承的不懈努力。“正和生態要承擔對下一代進行科普教育的工作。”張熠君說,“這是我們自我定位爲生物多樣性保護‘價值傳播者’的社會責任。”

如何實現這一願景?正和生態將“寓教於樂的”“面向顧客、有影響力、有趣味性的”產品作爲答案。目前,國內生物多樣性相關的產業化探索和轉化,多是以公益性或者準公益性活動爲載體,以科普研學爲內容核心。但經過多年在生態保護領域的持續深耕,張熠君認爲,生物多樣性這個主題天然有着非常飽滿的內涵,有很多可以內容化、場景化、體驗化,進一步趣味化的空間。與此同時,大衆對於體驗和親近生態空間的需求、熱情隨着城市節奏加快日益高漲,地方城市也有着生態導向型開發及生態空間更新的訴求。各方需求一拍即合,由正和生態開發的“生命王國”自然樂園產品應運而生。

據悉,“生命王國”自然樂園分爲4個固定版塊:物種起源,跨越46億年的地球生命演進史詩;繽紛星球,探祕五彩繽紛的生命世界,點亮孩子們的自然認知;自然密碼,展現鏈接自然、科技、人文的進化大揭祕;未來世界,構建在未來的新生態、新物種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地球家園。同時,樂園也會結合城市地域文化,增加與城市自然歷史文化結合的特色化板塊,如在唐山,就增加了工業文化與生態文化的融合創新板塊。

“在‘生命王國’自然樂園中,我們將蝴蝶、夜鷹、螢火蟲、麋鹿、蘑菇,以及樂園當地的代表性物種,轉化爲趣味性十足的卡通形象,嵌入樂園的每個場館、每個角落,甚至曾經滅絕的動植物,在虛擬技術的幫助下,也會變得栩栩如生。”張熠君表示。孩子們將會化身故事中的‘生態守護者’在其間探索遊歷,感受遊樂設施結合虛擬現實打造的沉浸式體驗。遊樂中,孩子們獲得的也不僅僅是“炫酷”“有趣”的情感體驗,更會逐步瞭解自然界和多種多樣的生物,在心理上產生對它們的熟悉和親近,潛移默化地建立起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繽紛地球家園的意識。

目前,正和生態已與河北省唐山市、貴州省六枝市等地開展合作,共同推進“生命王國”自然樂園項目。除本身的經濟收益之外,樂園建設還能夠發揮提升當地旅遊吸引力,踐行生物多樣性理念,推動城市綠色資產可持續運營的多重作用。

中國是世界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我們有包羅萬象的生境、隱於自然的傳統文化、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即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中國表達,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全民教育和行動在中國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我們希望這個產品植根於此,既能滿足市民的娛樂體驗需求,又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國家戰略契合,起到示範和文化傳播作用,帶動更多人瞭解、珍視生物多樣性,並積極參與到行動之中。”張熠君如是說。

古語有云,“人心齊,泰山移”。生物多樣性保護需要從政府到民間各層次的共同努力。張熠君表示,作爲民間力量的代表,正和生態爲能夠承擔實踐、傳播、播種的重要作用而倍感榮幸。她在論壇上提出倡議,希望行業相關的政府、機構、企業羣策羣力,協同全民行動,共同在全球範圍推出一批具有鮮明生態保護教育和示範意義的高品質、多樣化生態產品,進一步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和宣教,“留給後世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繽紛家園。”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