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回族醫技十法”起源於開封,創始人陳進孝在習武練功之餘研究了一套特色的跌打損傷、內病外治的方法,創立了以“燻法、敷法、拔法、塗法、挑法、吹法、捏法、刺法、點法、割法”爲核心的陳氏醫技十法。2014年11月,“陳氏回族醫技十法”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第二代傳承人陳銘青年時投軍馮玉祥部下,爲部隊士兵療傷治病。沿着滔滔黃河水逆勢而上,與古絲綢之路在塞上明珠——寧夏吳忠交匯、相融,“陳氏醫技十法”自此紮根於吳忠這塊富饒的土地上開始凝練、昇華。第三代傳承人陳衛川在寧夏地區行醫50餘年,深入研究《回回藥方》等回族醫藥專著,結合中醫藥學文化,整理行醫筆記,在大量實踐中總結和昇華“陳氏回族醫技十法”。第四代傳承人陳堃,自幼隨父學醫,並於2005年創辦吳忠康復專科醫院。第五代傳承人陳人欣、陳人智在爺爺和父親的傳授指導下,潛心研習、苦練內功,積累了大量的醫學知識,爲傳承和發揚“陳氏回族醫技十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陳氏回族醫技十法”至今已傳承五代,歷時一百餘年,系統傳承發展了回族醫學獨特的刺法、拔法、挑法、吹法、捏法、敷法、燻法、點法、塗法及割法十種,形成了一套簡便、有效的回族民間內病外治技藝,多年來在臨牀使用中很受人們的歡迎,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地方性。
陳堃和父親創建的吳忠康復專科醫院作爲“陳氏回族醫技十法”的傳承和實踐基地,始終本着弘揚傳統民族醫藥的宗旨,以中醫藥理論文化爲基礎,突出回族醫藥特色,綜合運用陳氏醫技手法,結合內病外治的辨證理論,特別是在薰、敷方面,善用回回香藥,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膏方,在祛病療疾方面具有獨特優勢,被吳忠老百姓口口相傳。
爲了更好地保護傳承“陳氏回族醫技十法”,陳堃牽頭組織建設了“陳氏回族醫技十法”傳承基地,該基地是一所集非遺傳承保護、教學、科研、科普宣傳爲一體的綜合性專業場館,共設有中醫藥文化展區、中藥標本展區、寧夏道地藥材展區、回醫藥發展展區、陳氏回醫技法展示區、傳統藥品炮製製作展區、臘葉標本展區、鑑別標本展區、藥食同源標本展區九個功能區。展品有中藥材標本300餘種,寧夏道地藥材標本200餘種,臘葉標本90餘種,精品貴重藥材40餘種,鑑別標本150餘種,藥食同源標本一百餘種,各種中醫藥、回醫藥文化器具百十餘件,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陳衛川先生的相關文獻資料一千餘種。館內設有寧夏中藥資源分佈沙盤、虛擬實物AR、VR、多媒體互動等多種現代化智能展示平臺。
走進傳承基地,便被濃厚的中醫藥文化氛圍緊緊包圍。中醫藥博物館陳列着的各類標本、古籍等,讓人們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了中醫藥的博大精深。據陳堃介紹,寧夏中醫藥科普教育基地由寧夏自治區科技廳認定,旨在培養全民尤其是中小學生對中醫藥的興趣,弘揚中藥文化。爲了讓人們立體直觀瞭解中藥中醫魅力,科普教育基地開設了中醫大師工作室、傳承示範教室、特色診療室等,通過互動幫助人們瞭解中醫藥的人文歷史知識,現場學習中藥材辨識、中醫技法,傳授利用中醫技法手法進行急救的方法等。科普教育基地的科技感十足,利用VR設備讓參觀者彷彿置身深山現場採藥:選中一種藥材,輕點屏幕,此藥材從生長到入藥全過程便會被立體直觀地展示出來,令人耳目一新。陳堃在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利用、發展爲核心的基礎上,爲中醫藥打造了一個醫學和人文深度融合,且更加註重文化傳承和傳播的平臺。
作爲傳承人,陳堃深知自身的責任與使命,他竭盡所能地爲社會貢獻着自己的力量。面對2020年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他第一時間組織全體醫護人員逆行而上,勇挑重擔,在抗疫一線守護着老百姓的健康與安全。爲了傳播中醫藥文化,陳堃院長親自帶隊,無償到寧夏職業技術學院講學,傳授祖國深厚的民族醫藥文化。他還積極組織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下基層活動,將“陳氏回族醫技十法”之精髓與基層醫院醫護人員共同分享。
爲了促進“陳氏回族醫技十法”的可持續發展,陳堃在父親陳衛川的指導下,根據《回回藥方》和《理瀹駢文》中“外治之理即爲內治之理”的理論,並經多年臨牀實踐,開發研製了“磁灸熱貼”、“醫用冷敷貼”、“遠紅外磁療貼”,目前已由寧夏伊清堂藥業有限公司轉化生產。
陳堃說:“讓更多人享受到中醫藥(回醫藥)的服務,是我們傳承人的責任,在以後的工作中我將積極推廣中醫藥非遺,在人才培養和文化傳播等方面加大投入,讓中醫藥非遺爲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