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益論沙龍線下暢談會在北京 | 發現好消息 做出好行動 鏈接好公益

2023年1月6日,共益論沙龍北京線下暢談會舉辦。圍繞“連接新動能發現好消息”的主題,並邀請全國範圍內的知名媒體記者、公益人、高校學者、企業從業者和青年學生進行交流。

“共益論沙龍”是自媒體“共益資本論”全新打造的訪談類節目,旨在搭建一個跨界交流平臺,邀請公益界、媒體界、社會創新界的代表開展線上線下討論,探討並傳播可能的解困

思路,爲行動提供破局的啓示與勇氣。

本次線下暢談會由北京樂平公益基金會主辦,共益資本論聯合主辦,得到騰訊公益“百個項目資助計劃”的支持。

尋找中國式解困前景從好消息到好行動

2022年是不確定的一年,在這種大背景下,更多人期待一場好消息的到來,南都公益基金會祕書長彭豔妮也這樣認爲。她在暢談會現場提到,希望公益界、媒體人、政府、企業等領域的跨界夥伴能聚在一起相互支持鼓勵,不斷髮聲並行動起來。

北京樂平公益基金會樂見聚合平臺主理人姚森表示,樂見作爲樂平旗下的行動主體,持續關注社會創新與共益經濟領域的知識生產、跨界連接和行動實驗,也在關注好行動、好故事,並不斷髮現更多好消息和新連接。

解困式報道就是發現好消息的一種行動,但究竟什麼是解困式報道?《新京報》首席記者陳杰給了一個更加生動的回答。陳杰的解困主要針對公共事件、羣體以及不完善的社會機制,更加註重互聯網傳播。他以青海湖南加的系列報道爲例,詳細闡述了爲什麼要關注這個選題,從什麼角度切入,如何報道能夠聯動公益界,如何能真正推動事件的解決。

“我不是願景,但我所報道的新聞會成爲願景。”陳杰的報道帶來了事件解決的好消息,“傳播+公益”的形式在陳杰的多年堅持下,探索出了一種適合中國國情的報道方式。

除了像陳杰一樣全身心投入到解困式報道採寫去的方法之外,還有什麼更適合運用在記者、媒體的日常報道中的辦法?對此,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教授方可成建議,解困式報道可以和公益機構合作,也需要構建自己的社羣。

說到社羣,現在已經有團隊正在做這件事——解困式報道中國案例庫團隊。正在讀本科的鄧雨潔作爲團隊協調人介紹,這是一個由記者和在讀學生共同組建的公益團隊,篩選國內符合標準的解困式報道納入庫中,案例庫以網站形式呈現。目前團隊第一期剛運轉半年,完成了從0到1的搭建,還孵化出《解困》播客、“解困者說”沙龍和“我們的客廳”等活動。

《新週刊·局外人》的李京霖是一名紀錄片導演,同時也是解困式報道中國案例庫團隊的一員。在她看來,紀錄片的拍攝工作和解困式報道是相互影響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們以局外人的身份去關注正在或已經破局的人,是怎麼做的以及他們的思考。”

深度訓練營是解困式報道中國案例庫團隊的發起方之一,創始人陳顯玲認爲,解困式報道對於處在迷茫和失望中的新聞界有着啓發作用,給學生、記者做解困式報道的新聞訓練是有意義的。隨後,在場的幾位媒體工作者各抒己見,從不同的角度去拆解這場跨界活動的意義。

在沙龍上半場討論的尾聲,北京樂平公益基金會聯合創始人兼CEO沈東曙向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觀察。他肯定了行動的力量,表示要在行動中與環境變化互動,更要將參與公共生活的機會開放給每一個人。

互聯網+公益,一個潛力巨大的交叉點

互聯網公益是一種“互聯網+”賦能公益慈善領域的模式,騰訊公益的“99公益日”是其中之一。騰訊公益平臺的張帆提到,騰訊公益率先提出“互聯網公益”的概念,但經過近年來的摸索,遇到不少挑戰。

線下暢談會下半場將圍繞“互聯網公益的演變方向”展開。

方德瑞信發起人、副理事長葉盈分享了《2022年99公益日數據分析報告》,重點展現了四個方面。

首先是2022年“99公益日”的重大策略變化。這個轉變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重心改變,從以往單一靠配捐激勵爲主轉向騰訊公益自己扛起培養捐贈端重任的模式;二是體現在籌款秩序維護上。這對整個行業來說邁出了重要一步。

其次是捐贈市場的整體情況。數據顯示,91%的捐款人只捐一個項目,金額佔比65%,且捐贈金額有45%的金額是一個人多次捐款產生的。77%的捐款人捐款金額不超過100元。另一方面,籌款金額Top 10地區捐款超過千元以上的大戶不超過5%,金額卻佔到了60%-90%。因此,忠實的小額捐款人和大額捐款人都十分重要,需要機構用心維護。

再者,數據發現,81%的99捐款人過去一年從來沒在騰訊公益平臺發生捐款行爲,說明集中動員仍然是目前中國捐款人重要的場景和手段。對此,雖然細水長流的月捐很重要,公益組織仍然需要學習如何通過集中動員的活動來吸引捐款人。

最後,數據分析發現,慈善會的動員能力出乎意料得強,慈善會捐款人次佔比30%,撬動了40%的公衆捐款額。但慈善會呈現內循環典型特點,民間公益機構與其合作空間有限。

另外,葉盈還提到,縣域機構是尤其值得關注的,因爲它們承擔了相當一部分民間公益毛細血管末端的任務,但本次99籌款金額僅佔民間公益組織籌款額的10%,亟需行業資源傾斜進行幫助。

靈析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郭潤苗分享的《2023年了,發展月捐吧》報告亦展示了好消息。

在靈析工具的統計中,2022年共產生月捐額1.459億,而過去六年積累的捐贈額累計3.19個億,過去幾年平均每年都是翻倍增長。另一個數據是月捐人一年留存率約60%(一年之後100人裏有60個人會持續捐贈)。對機構很有價值的點是:“目前在靈析系統上累計的月捐人有85萬人,而這些人都是可觸可達,有聯繫方式的,對捐贈人的維護和機構的可持續發展很有幫助”

郭潤苗還提到,月捐的本質是社羣運營,需要注意機構的品牌和使命,許多捐贈人是出於對機構的認可才選擇捐贈的,因此機構在做月捐項目報道時,更多要傳遞機構的品牌理念和形象。

在兩場行業報告分享後,展開了一系列圓桌討論。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副教授盧瑋靜認爲,互聯網公益有巨大的潛在空間,它不僅是提供線上捐贈的路徑,而是要在互聯網場景中打通鏈路加工成更有層次的公益產品,公益項目的具體價值能夠傳遞到捐款人,互聯網生態是可以和公益做深度契合的,她認爲在這個角度有巨大的價值。

清華大學副教授賈西津認爲,騰訊公益平臺的優勢在於規則迭代,在共創、試錯、覆盤的迭代中轉向好公益的實現。但其中的挑戰在於商業價值和公益價值之間的張力,如何平衡公衆認知和價值願景、如何建立公益價值觀念在內部和外部的共識是值得關注的。

“有兩大主體在塑造互聯網公益,一類是互聯網公司,一類是公益組織,問題是雙方的溝通不夠深入”南都公益基金會祕書長彭豔妮提出自己的觀察和疑問,她呼籲需要一個第三方場合,讓大家能坐在一起探討行業共性問題及解決方案。

中國基金會發展論壇副祕書長譚紅波觀察到近兩年大家都開始回來關注公益的本質和初心,在此基礎上,行動也發生變化——從關注錢到注重社會問題的有效解決。“相應的變化很多,但長期耐心堅持更重要。”他說。

“在這個數字化時代,無論是平臺方還是公益組織,能做的很多,但現在做到的太少。”善達網杜娟還強調了月捐深度鏈接的重要性,她認爲中國的人口紅利仍可以爲提高公衆捐贈絕對值做出極大的貢獻。

銀杏基金會祕書長張伯駒提出,通過智慧連接和平臺賦能,一起去解決社會問題。“大家彼此連接起來我們的智慧,在當前環境下生存並能推動改變的智慧,再加上互聯網平臺的賦能,或許未來的十年,我們解決社會問題的表現,並沒有那麼糟。”他說。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