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徵。 2023年,中國已進入全面推進共同富裕的時代,而公益事業也迎來新的機遇。
以“守正出奇”爲初心,帶領萬通集團走過30年風雨,現任御風集團董事長的馮侖,一直以“播種者”的熱忱投身在公益事業中,從“意見領袖”到“公益事業先鋒”,馮侖已爲公益深耕23年,一直堅持做共同富裕的“踐行者”。
公益事業的終極目標 形成社會的良善風氣
每天投入三分之一時間用於公益事業,對於馮侖已經不是一種工作,而是一種更深層次的生活內省和磐璞歸真的愉悅,是一種對平常心的迴歸。馮侖覺得做公益於他而言最大的改變就是能準確認知跟社會的關係,跟錢的關係,跟周圍人的關係。如果他不做這件事情,僅僅只是在企業的小範圍之中,久而久之,就會與社會脫節,會陷入一種瘋狂、唯利是圖的狀態之中,導致跟周邊關係緊張。但是做公益,會與不同人打交道,就能清楚自己的定位,明確自己的責任感,找到自己的位置,擁有一顆平常心。
馮侖的公益藍圖裏,公益應該是持續捐贈,可持續發展的,不是一股腦把錢都撒出去。他指出,持續捐贈可以使企業家對公益事業的關注更持久;讓公司的價值觀不脫離社會,不脫離利益相關者。 公益事業的終極目標就是形成社會的良善風氣,馮侖暢想:“共同富裕一定是一個很美好的理想和目標,一定能實現。但是要耐心,應該讓這些企業家持續的奉獻,然後由專業團隊持續的工作。另外,我們整個社會有技能的人,有時間的人也持續的互相幫助付出,這個社會就會變得越來越美好”。
人人公益:不只有捐贈錢財一種形式
回顧幾十年如一日的公益努力,馮侖深知個人力量的渺小,他以“彌賽亞”式的“公益佈道者”身份提倡每個人都參與到公益事業之中,每個人都可以多或少地貢獻自己的力量:“第三次分配不僅僅是有錢人的事,其實是所有人都可以參與的,你有一塊錢就出一塊,有一小時就出一小時。有專業技能可以捐贈技能。比如某個醫生一年可以捐出幾個手術,或者還可以義務照顧老人,即捐贈時間,這也是第三次分配。”
馮侖指出,做公益不是把自己的錢都捐了,可以有不同的方式:“我喜歡參與做,所以不僅參與發起多個公益基金,而且花很多時間在上面,但也有人很簡單,捐幾百億,然後請別人慢慢做。有的人是捐一部分,做一部分。我屬於又捐錢又幹活的。但做的大部分是前面階段(相當於創業初期),直接參與從無到有,建章建制,定位找人等等。所以,做公益的方法也非常多樣化。” 他認爲,企業家無論從何時開始做公益,都是一種力量,在那以後的人生中,就會一直有一種滿足感。因爲所做的事情能夠看到變化。別人得知你做公益,也會投之以桃報之以李,這一過程,甚至能夠改變自己跟外部的關係,同時也使整個社會充滿善意,走到哪裏也會被尊敬,這就是和諧社會的標誌。
一個基金會 聚焦一件事
作爲阿拉善SEE 基金會的創辦人之一、履職期間,馮侖與團隊走遍全球最主要的公益基金,去學習怎麼做公益,通過借鑑發達國家的公益基金會運作經驗,他認識到:公益特別需要專業性,因爲只有專業性能保證效率。公益效果,一定要可看、可說、可計量和可傳播。首先,公益效果要讓人看見才能產生示範性影響;其次,還要講好公益事業的故事;第三,公益效率的核心是計量化。所以,公益組織要專業化,包括治理人才的專業化,包括募款團隊都是要專業化。
專業化就要求基金會懂得專注於自己的事。比如北京故宮文物保護基金會聚焦於文物保護,是中國文化的傳播教育;愛佑慈善基金會專注於兒童心臟病;阿拉善基金會專注於環境保護;鄉村發展基金會管鄉村的人才。聚焦不能分散。所以,馮侖提出“一個基金會聚焦一件事”。
共同富裕是人類一個很高尚、也很美好的理想和目標
作爲一個擁有5000年曆史的古國,中國在古代時慈善事業已領先全球,但卻因種種問題而“落後”於西方國家。長期以來,人們抱怨有錢人吝嗇、貪婪,而有錢人也持觀望態度,很多人不願意做第一個喫螃蟹的人。馮侖認爲,做公益應該源自企業家內心的道德自覺。企業“把自己養活”後,就應該回報社會。第一次分配屬於勞動、土地和資本等要素的分配,第二次分配則是政府稅收和收稅以後轉移支付及公共福利,而第三次分配就是公益慈善。
2004年12月,馮侖參與發起了愛佑慈善基金會。據馮侖介紹,中國貧困兒童先天性心臟病已有患兒5萬人左右,這其中多數是貧困家庭;目前愛佑慈善基金會可以覆蓋1.5萬到2萬患兒。經過17年的發展已成爲全球最大的兒童心臟病救助基金,特別是貧困兒童先天性心臟病救助基金。
從愛佑慈善基金會開始,馮侖個人參與發起的公益基金會共有23個,每年都有1到2個公益基金會在創辦,僅在2020年,就創辦了三個公益基金會。 對馮侖來說:“這是一件善事、好事和正事,真正的大智慧都是在做利他的事情,在利他的過程中才能實現“建立自我,追求無我”。企業家在企業相對穩定發展以後,開始做公益,就是積極參與第三次分配。不要被動開始,要主動開始,做一件對於社會而言有所裨益的事情,回報社會,充實自己”。 目前,中國民營企業每年募捐的公益善款超過1000億元。在他看來,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民營企業做的一件特別對的事,即把自己的精力、資源和能力貢獻公益,履行社會責任,只有這樣才能夠在貢獻“第三次分配”的同時,持續推動社會公平以及共同富裕,在人口衆多的中國建立共同富裕的天堂,馮侖滿懷信心:“既然有些國家能做,我們中國應該一定會做得更好。”(劉 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