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不讓真公益被假慈善埋沒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戴月婷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3年03月09日 04 版)

近日,90後青年孔銀璐到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實地探訪了互聯網公益項目“撿回珍珠計劃”,對互聯網公益產生了全新的認知和疑問。

在本報《兩會青年說》錄製現場,孔銀璐與全國人大代表和行業專家共同探討:如何破解網絡慈善潛藏的信任危機?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支持公益慈善健康發展釋放了什麼信號?

“我之前看到捐3000元返2800元這樣詐捐騙捐的案件,內心深處會覺得網上做公益不靠譜、不透明,對其真實性有許多懷疑。”節目錄制現場,孔銀璐聊起了自己對互聯網公益認知的轉變,但在實地探訪後,反而開始爲那些好的公益項目擔心:如何讓更多年輕人不對公益產生“狼來了”的心理,不讓真公益被假慈善埋沒?

投身公益行業20餘年的恩派機構創始人呂朝認爲,目前業內90%的公益項目都是好的,“但做好事的人,心思是比較單純的;想借着好事幹壞事的人,是比較複雜的,所以更需要從立法層面嚴格規範這個問題”。

對此,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表示,希望更多年輕人可以看到整個網絡慈善的主流是好的,“通過網絡平臺的募捐確實幫助了數以百萬計的低收入困難羣體”。

如今,網絡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發揮的作用日益凸顯。據民政部統計,2021年,我國互聯網平臺募集善款金額和網絡點擊、關注、參與互聯網慈善人次均超過百億。如何監管善款的使用?作爲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的鄭功成,參與了慈善法修訂草案的起草和審議。他表示,修訂中的慈善法擬將網絡慈善平臺進行分類,區分不同平臺的功能和責任,完善對網絡慈善的規制,“在監管方面要有一些更精準的措施”。鄭功成說,慈善法修訂將回應慈善發展面臨的新問題,擬將網絡個人求助納入其中,規範網絡個人求助行爲,填補該領域的法制空白。

“年輕人既要熱情向善,同時也要理性行善,讓愛心善意真正能夠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鄭功成相信,在良好的法治、政策環境推動下,網絡慈善的生態會越來越健康。

2023年03月09日 04 版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