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青海省科技廳積極組織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青海大學等省內外單位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二期工程科研和推廣項目8項,總投資5300萬元,取得顯著成效。
項目圍繞高寒地區沙化草地治理、草種品種培育,實施三江源區沙生草種大穎草繁殖與適應性研究。選育的大穎草於2022年通過全國草品種審定,登記爲青南大穎草,是今後三江源區沙化草地治理乃至青藏高原地區沙化草地治理的優選草種。
開展沙化土地綜合防治技術集成與示範,建立了種植植物活沙障、栽植固沙實用工程和植物綜合防沙治沙集成等技術,爲三江源區、共和盆地、青海湖沙區開展防沙治沙提供了可應用推廣範式。
“青海省三江源農牧區用能體系研究”項目,在瑪多、貴南、同仁等高寒高海拔地區建立農房建築多種可再生能源協調互補機制,實現熱/電聯產聯供,爲改善三江源區農牧民居住水平提供了技術支持。圍繞三江源地區水資源對草地、溼地、荒漠等生態系統的相互作用關係實施三江源區“四水”轉化關係及生態需水研究,構建了三江源地區生態水文模擬系統及生態環境耗水數據庫,爲三江源區生態保護與修復、生態保護紅線制度的有效實施和全省水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科技支撐。
三江源區藏系綿羊飼草轉化效率提升關鍵技術集成與示範研究的開展,有效解決了三江源區草畜供給季節性失衡,尤其是飼草營養品質差、加工利用粗放、家畜飼養週期長等制約草地畜牧業發展的瓶頸問題。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牛羊糞便資源肥料化利用集成與示範,提升了有機肥微生物菌成活率,可有效維繫草地土壤生態系統的長期健康,研究成果爲全省三江源地區有機肥產業發展和環境保護提供了技術支撐,也爲增加三江源地區農牧民收入提供了有力保障。
江源區“黑土山”退化草地生態系統修復技術研究與示範和黑土山適宜補播草種篩選和植被快速恢復技術研究的開展,摸清了次生裸地黑土山形成原因,得出自然修復技術、緩坡地人工草地改建技術及陡坡地半人工草地補播技術的投入產出效率。建成野外試驗基地和三江源“黑土山”生態修復大數據平臺,高效指導三江源區黑土山治理工作,提高了生態修復的決策效率和準確性。
該項目通過對三江源區生態保護、後續產業發展、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可持續發展等相關領域,實施全面、系統、有針對性的研究,提高了科技對三江源區生態治理、民生進步、產業發展的支撐能力及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