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董 銘】王寶強執導的現實主義題材影片《八角籠中》將於6日上映,上個月的上海電影節及後續兩週,該片已經舉行了大規模點映。憑藉不錯口碑和上座率,《八角籠中》目前預售票房已突破3億元人民幣,淘票票想看人數超過10萬,爲正式上映打下基礎,“王寶強這次不僅演得好,導得也好!”根據現實題材改編的《八角籠中》獲得觀衆的普遍認可,其動人之處不只有類型化的“格鬥熱血”,還有底層人物的情感張力和現實主義思考。
“父子般的情感關係”
《八角籠中》講述王寶強飾演的沙場老闆向騰輝曾經是格鬥冠軍,偶然遇見一羣孤苦貧窮、無人管教的兒童,心生惻隱的輝哥帶着這羣孩子習演格鬥,從此過上衣食保暖的新生活。正當他們的格鬥俱樂部越辦越火的時候,突然的網絡曝光讓向騰輝陷入“利用孤兒牟利”的指責聲中,他不得不解散俱樂部,揹負罵名,最有格鬥天賦的孩子似乎也自此斷送夢想。
《八角籠中》改編自2017年的社會事件,當事人飽受爭議,關於適齡兒童如何保證義務教育,以及貧困地區的年輕人尋找脫貧出路等道德、法制問題,當時也曾引發討論。
《八角籠中》較爲完整地重現整個事件過程,作爲主角的王寶強展現出紮實演技,多次面對鏡頭剖析輝哥的內心世界,讓觀衆對於格鬥少年的困境,以及他們與教練間“父子般的情感關係”有了更真切的感受。
與片中人物一樣,王寶強的成名、成功之路在中國影壇堪稱“獨一份”:少年學武的他跑過無數龍套後,憑藉《盲井》《天下無賊》中的表演爲人所知,又因爲《士兵突擊》《我的兄弟叫順溜》在影視圈站穩腳跟,在《泰囧》和《唐人街探案》等賣座喜劇中,他更是展現出獨特的喜劇潛力和票房號召力,又通過《Hello!樹先生》展現演技。
《八角籠中》是王寶強繼2017年那部“叫座不叫好”的《大鬧天竺》之後第二次拿起導筒,這次他選擇迴歸現實主義題材,影片歷時6年打造,王寶強在執導水準和表演層次上有了明顯進步,對角色內心和情緒的刻畫令人印象深刻。
現實主義表達方式
《八角籠中》前半程的故事中,尤其是王迅的表演,以及肖央、劉燁的客串上還保留一些喜劇元素,而到了格鬥俱樂部遭遇曝光、輝哥被曾經的熟人落井下石後,影片就變得愈加沉重和壓抑,輝哥心中也充滿複雜和矛盾:一方面他想要給大山裏的窮苦孩子謀一條生路,讓他們找到自食其力的未來;另一方面他也知道格鬥這條路並不純粹,自己也曾被人陷害,果然這羣孩子也沒能逃過輿論風暴,差一點在打擊下自暴自棄,這種現實主義表達方式更令觀衆對他們報以同情和理解。
雖然《八角籠中》全片以格鬥爲線索,但大部分時間是以孩子們的日常訓練、傳授“表演賽技巧”,以及與情節交織的比賽剪輯爲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還是馬虎、蘇木兩個孩子。二人在片中經歷成長,與輝哥之間的情感更加堅實。
全片只有最後一場戲纔算真正的“格鬥賽”,曾經消沉的蘇木重振精神挑戰格鬥冠軍,全面展現格鬥緊張刺激的賽程。這段情節更貼近傳統的格鬥/拳擊片,節奏感強烈,展現格鬥者堅韌不屈的精神。王寶強選擇用黑白影像呈現這段畫面,給觀衆帶來別樣的紀錄感。
拍攝手法上,《八角籠中》中有一些明顯致敬、學習其他優秀作品的片段,例如輝哥嚴格訓練孩子們格鬥技巧,最後遠遠眺望比賽的情景,神似《摔跤吧,爸爸》中的阿米爾·汗;輝哥陷入迷茫和低谷時,看到一段川劇演員變臉時的“頓悟”,與徐崢在《我不是藥神》中的處理有些相似,就此完成角色的自我救贖。
體育動作電影一大分支
作爲體育動作電影中的一大分支,拳擊/格鬥在歐美早已是非常成熟的類型電影,誕生過衆多載入影史的經典。無論是羅伯特·德尼羅主演的《憤怒的公牛》,還是西爾維斯特·史泰龍的《洛基》系列,都曾影響幾代觀衆和電影人,影片展現的永不言敗的體育精神深受男性影迷喜愛,也最磨練演員演技。
不少拳擊電影如今已然形成IP,《洛基》衍生片中的《奎迪3》今年就獲得不錯票房。此類影片中除了追求勝負的信心,友情、愛情、親情都可以爲其服務,格鬥者到底“爲何而戰”也成了主創挖掘的情感重心。
2004年好萊塢傳奇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的作品《百萬美元寶貝》講述一個年邁的拳擊教練把普通女孩打造成拳擊運動員的感人故事;2011年的《鐵甲鋼拳》雖然擁有科幻片的外殼,但內核依然是通過機器人格鬥來完成父子兩代人的和解,全片充滿熱血和激情;2011年的《勇士》也在逼真的格鬥場面中融入父子、兄弟情,將這一運動的血性魅力展現得淋漓盡致。
格鬥者的堅忍不拔、教練的不離不棄,再加上頗具觀賞性、娛樂性的打鬥場面,是拳擊/格鬥電影的成功關鍵。近年來,國內職業化拳擊/格鬥比賽的迅速發展,尤其是鄒市明、張偉麗等優秀運動員取得的優秀成績,讓觀衆和影視行業對於這個題材更加重視。
香港電影人在20多年前也曾對格鬥題材做出探索:郭富城主演的《浪漫風暴》(1996年)、劉德華主演的《阿虎》(2000年)、林超賢2013年執導的《激戰》中都有所表現,而今年的《八角籠中》則彌補了國內影壇在拳擊/格鬥類型上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