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學、戲劇、繪畫到多媒體,鋼琴家宋思衡如今不斷探索鋼琴演奏新玩法,玩轉深度跨界。
10月30日晚,上海靜安雕塑公園藝術中心迎來一場以“有夢”爲題的跨界對話。鋼琴家宋思衡與藝術家林明傑聯手,帶來音符與線條的碰撞,實現音樂和美術的聯動。
音樂是流動的建築,建築是凝固的音樂,這種藝術之間的共通性,放諸音樂與視覺藝術也一樣。飛檐、流水、松枝、雪牆,“有夢”音樂會現場宛若一幅大型水墨丹青。
鋼琴家的標籤之外,宋思衡現在還有一重身份是作曲家。現場的一首首曲目,均來自於宋思衡的原創,他希望借道作曲,“捕捉時代空氣中瀰漫的情緒。”
《明月山石》結合巨幕投影,“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的意境呼之欲出。《獨處》請來大提琴家吳敏喆搭檔,鋼琴與大提琴之間的私語呢喃,是高山流水遇知音。《彩虹花》結合童聲與朗誦,講述了一個溫暖的童話故事。小提琴家黃蒙拉曾多次演繹中國名曲《梁祝》,如今女兒黃羽馨羽翼已豐,也來到現場,用一把小提琴與宋思衡合奏此曲。
作爲第七屆靜安國際雕塑雙年展的室內展,藝術家林明傑的藝術展覽“魚有夢”,正在此間展出,從布面油畫、紙本彩墨到柴燒陶瓷、裝置作品、數碼影像,不斷激發觀衆想象力。
在“有夢”音樂會現場,作品可欣賞,展區可漫步,音樂有溫度。兩位名家跨界,實現音樂和美術的夢幻聯動。
這場跨界音樂會也是“克勒門文化沙龍”的系列活動之一。
“克勒門文化沙龍”十多年前由作曲家陳鋼、主持人閻華等創立,如今已成爲海派文化符號之一,秦怡、童自榮、曹雷、梁波羅等名家都曾來做客。陳鋼說:“而今,‘老克勒’們雖已漸漸老去,但‘克勒精神’卻被重新認知,以各種新的方式傳承,結出新果。”
宋思衡說,自己和林明傑有同樣的夢:守護上海的美好,“今天的‘克勒門’,無論是林老師的畫還是我的音樂,都是爲了守護上海的美麗。我們從陳鋼老師的音樂和精神裏,共同繼承了這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