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河南稀有劇種發展,懷梆作品在清華大學上演

作爲清華大學2023校園戲曲節的重要內容,最近,豫劇人李樹建攜河南戲曲在清華舉辦了多場公益演出。此次演出活動由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中國戲曲學院主辦,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河南李樹建戲曲藝術中心、鄭州廣播電視臺承辦。這也是河南戲曲第五次來到清華大學,活動將繼續弘揚戲曲文化,促進民族藝術傳承,推動河南省稀有劇種的發展。

據悉,河南稀有劇種曾多次走進梅蘭芳大劇院和清華、北大展演。其中,懷梆是我國古老的稀有劇種,至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沁陽市懷梆藝術保護傳承中心(前身爲沁陽市懷梆劇團)成立於1955年,是目前全國唯一的懷梆藝術專業表演團體。其表演風格粗獷激昂,唱作並舉,擅演文武帶打、莽靠架子戲,具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此次走進清華演出的大型現代戲《楊介人》中,懷梆人傾情講述了革命先驅楊介人爲國家富強、民族復興,歷經艱險、百折不撓,三次入獄、鐵骨錚錚的革命生涯。

《楊介人》演出現場

太康道情源於道教樂歌,歷史悠久,以唱功爲主,以聲腔塑造人物,唱藝新穎,唱腔歡快流暢,唱詞通俗易懂,其聲腔或低迴婉轉、嫵媚柔情,或俏麗活潑、歡快激越,加上襯腔、襯字和彈舌音的特點,擅長敘事抒情,表現家長裏短之民間俚俗,充滿了鄉土氣息,多以“三小”戲爲主,經歷代藝人的不斷加工、完善和改進,太康道情得到了較大的發展,2006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清華演出的新編歷史劇《王鈍》即爲道情戲,該劇通過王鈍查辦地方豪強、爲民除害的故事,塑造了王鈍爲民無私奉獻的精神。太康縣道情藝術保護傳承中心的演員們表示,來中國最高學府展示道情戲是非遺人的夢想,希望將地方劇種的特色、特點展示出來。

採訪與分享

“豫劇人李樹建攜弟子暨稀有劇種走進清華大學公益彙報演出”中也包含其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戲劇內容。既有豫劇經典劇目《花木蘭》、新編歷史劇《程嬰救孤》,也有國家級非遺項目懷梆傳統劇目《漢宮血淚》、新編現代戲《楊介人》和國家級非遺項目道情傳統劇目《王金豆借糧》、河南省級非遺項目信陽花鼓戲《夫妻觀燈》,同時還有武戲《美猴王》、戲歌《我是豫劇人》、網絡戲曲小品《國潮戲韻》等節目。豫劇表演藝術家李樹建將攜弟子同臺演出,充分展示河南戲劇的生機與活力。

演出現場

中國劇協副主席、河南省劇協主席李樹建介紹,河南戲曲特別是稀有劇種,哪一個劇種都有上百年的歷史,“稀有劇種也有尊嚴,不能天天在基層,誰有紅白喜事辦辦,不僅能堅守民間草臺,還能登上高雅殿堂。這些年我們河南稀有劇種很爭氣,發展得很好。小劇種,只要堅持不懈去努力去傳播,就能變成大劇種。”

清華大學藝術教育中心主任趙洪對質樸的河南戲曲人有着特殊的感情,她說,校園是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時代精神的主要陣地,這些基層的院團帶來了清新的鄉野氣息,和校園文化互補,讓青年人在接受現代時尚藝術的同時,更瞭解民俗文化,地域文化,傳統文化。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