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邵羣玉】“寧遠舟這個人物複雜、有層次,會激發出表演創作的很多可能。”古裝傳奇劇《一念關山》上月底在愛奇藝播出,劉宇寧在劇中飾演六道堂堂主寧遠舟,與任如意(劉詩詩 飾)等人一路並肩作戰、披荊斬棘。近日,劉宇寧接受《環球時報》採訪,對他而言,如何用新的角度詮釋人物是最大的挑戰。
環球時報:初次接觸《一念關山》劇本時是什麼感受?
劉宇寧:首先覺得“原創+公路傳奇”的故事定位很新鮮、吸引人。之前參演的作品大多有原著,我會在研讀劇本的同時蒐集網友對原著故事、人物的感受和評論。但《一念關山》是原創劇本,寧遠舟是個沒有被任何觀衆、網友看到過的角色,他的呈現,第一步是在我的想象中搭建出來的。而“公路傳奇”聽上去就很有意思、特別帶感,男生從小或多或少都會嚮往傳奇故事,一路攜手、一路追擊,一步步積累情感變化,加上一路不同景色的畫面疊加在一起,視覺和心理感受都變得飽滿起來。
當然,最觸動我的還是寧遠舟這個角色,他非常複雜、有層次,從出場的厭倦朝堂、打定主意退出到爲了兄弟重返戰局,他經歷了個人情感的幾次轉折、兄弟情感的不斷加碼以及最後家國大義的昇華,這些可以激發出我很多表演創作的可能性。
環球時報:飾演寧遠舟有哪些挑戰?他和你本人最大的相似和不同之處是什麼?
劉宇寧:每次飾演新角色,最大的挑戰是不能讓他和我以往的角色有任何重合,否則大家會跳戲,如果看到寧遠舟的時候,一會想到白愁飛(劇集《說英雄誰是英雄》角色)、一會又想到洛銘西(劇集《安樂傳》角色),我個人認爲這是非常不好的觀劇體驗。我想用新的角度和方式去詮釋寧遠舟的冷麪、狠辣、謀略、熱血與溫暖。因此,我在前期準備時把寧遠舟的經歷做了階段性的切割,也做了對如意、對公主、對兄弟態度的區分,先做拆解,逐步設想,再統一表演調性。不過設想歸設想,在實際表演環境中,一定要根據導演的拍攝、對手戲演員的想法和當下的體驗調整,優化成更合理的、更自然的方式,逐漸打磨成角色的本能反應,去掉設計的痕跡。一些微妙的差異都是綜合了各種情況最終呈現出來的,爲了傳遞給觀衆最真誠的寧遠舟。
相似之處在於我們都有比較清醒、堅定的內核,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然後盡全力地做好,而且挺不喜歡麻煩別人的,能自己幹就自己幹。最大的不同是寧遠舟厭倦了明爭暗鬥,想歸隱山林又有不捨;而我纔剛剛起步,心態和狀態非常積極,想取得更多的進步、留下真正的作品。
環球時報:如何看待網上有關你的各種爭議?
劉宇寧:其實網上的爭議我都會看到,用一分鐘時間難過,然後更多時間調整自己的情緒和心態。我覺得只要是中肯的建議和批評我都接受,我會努力改。其次,角色被看到、被關注是好事,沒有討論可能比被黑更可怕,但不代表黑紅也是紅,這是兩碼事兒。在我看來,基於角色的探討和爭議,會給演員的表演提供新的思路。演員這條路很長很長,如果每天把精力用在老想着怎麼解釋“不是這樣的”,我走不了更遠。我必須要有把壞事變好事的格局和能力,才能演到更多我想演的角色,讓更多人看到我表演上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