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電影迸發創新創造活力(堅持“兩創” 鑄就輝煌)

核心閱讀

觀衆的審美隨時代變遷而不斷流變。傳統文化的當代表達,當代生活的藝術化呈現,需要“鏈接”當代觀衆的審美取向和心理需求。

傳播方式的創新,讓電影與觀衆走得更近。近年來,各類短視頻平臺成爲電影營銷的重要陣地,但它們只是錦上添花,起決定性作用的,依然是電影的品質。

一個時代的風貌,總會通過各種文化載體獲得表述。作爲大衆文藝的一個重要門類,電影當如何講述我們的故事,呈現我們這個時代的風貌?翻閱2023年國產電影的一部部新作,可以找到答案。

幻想未來的《流浪地球2》,最終拯救地球的“移山計劃”“逐月計劃”既是想象力的表達,也彷彿遠古傳說的投影;48首唐詩貫穿《長安三萬裏》,奔流而來的是永不褪色的時光與詩情;《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重新講述故事,汪洋恣肆的想象力轉化爲恢弘的歷史圖景和奇幻的神話世界……傳統與現代相結合,傳承與創新相融合,歷史、現在與未來相銜接,國產電影迸發創新創造活力。

必須“走一條我們自己的路”

尋根、傳承、創新,是中國動畫“自己的路”,也是國產電影創新創造的路徑。中國古典詩詞研究專家葉嘉瑩曾說,只要有中國人,古典詩詞就不會消亡。“中國團隊,中國觀衆,中國故事,中國文化。”這是《長安三萬裏》主創的追求。影片從“旁觀者”高適的視角切入,採用類似中國畫散點透視的手法,用動畫的方式誦讀獨屬於中國人的浪漫詩篇。影片監製於洲回憶,十年前團隊赴海外調研,他們意識到不能亦步亦趨地模仿,而必須“走一條我們自己的路”。

向中國戲劇傳統尋根。中國是戲劇大國,從先秦優戲到元雜劇,中國戲劇蘊含的藝術法則、情感倫理、美學觀念,飽含中國文化獨特的氣韻味道,契合中國人的審美心理。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趙衛防認爲,新時代以來,優質的戲劇性敘事開始迴歸電影創作,電影人更加註重從戲劇傳統敘事中吸取養分,將傳統文化轉化爲敘事創新的資源,提升講故事的能力。以主旋律影片創作爲例,從“‘我和我的’系列”到“《長津湖》系列”再到今年的《志願軍:雄兵出擊》《長空之王》等,這些大片不再只追求視聽震撼,而是讓影像服務於敘事,着力刻畫鮮活獨特的人物,擺脫概念化、公式化、同質化的窠臼。

觀衆的審美隨時代變遷而不斷流變。傳統文化的當代表達,當代生活的藝術化呈現,需要“鏈接”當代觀衆的審美取向和心理需求。取古不是復古和泥古,而是要在傳統與現代的契合點上建構故事,並注入現代價值觀。《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表達了正義、善良等貫通傳統與現代的價值主題。編劇冉平介紹,影片主創從一開始就意識到,重新塑造古典的、傳統的藝術形象,要回應青年觀衆在現實中面對的情感難題和生活遭遇,能觸發觀衆共情的,不是一個全知全能的孤膽英雄,而是青年人從懵懂到覺醒的成長過程。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電影創新創造取之不盡的源泉。中國傳統文化豐富多彩,還包括蘊藏在可觀可誦可聽之物背後的美學思想、哲學理念,要挖掘其背後的深度、提升作品呈現的豐富度,十分考驗創作者的文化修養和藝術轉化能力。

讓事實“趨於更準確的表達”

如何更精確地處理好真實感與戲劇性,受到電影創作者的關注。

現實題材影片在真實生活的基礎上進行審美化和藝術化創造,有了更強勁的穿透力。截至目前,今年票房前10位的影片全部爲國產片,其中有5部爲現實題材。電影鏡頭搖向更廣闊的生活,現實題材創作更加貼近現實。《孤注一擲》《消失的她》《八角籠中》《我經過風暴》以社會新聞爲素材、真實人物爲依據,將大衆情緒與個人表達相結合。《我愛你!》《深海》《好像也沒那麼熱血沸騰》聚焦老年羣體的情感世界、現代人的心理健康、殘障羣體的幸福感等“小衆”話題。除了真人扮演的故事片,還出現了《茶啊二中》等現實題材的動畫電影。

電影語言也更爲考究。《消失的她》是一部“有色彩”的懸疑片。以往,懸疑片大都以暗黑係爲視覺主基調,《消失的她》以濃豔、高飽和度的色彩衝擊人們的感官。“電影是關於瞬間的藝術,《臥虎藏龍》中的竹海畫面、《盜夢空間》裏的鏡像城市,都讓觀衆難以忘懷。希望若干年後,他們也能記住《消失的她》裏的海底星空。”導演崔睿說。

《無名》《刀尖》對諜戰敘事的書寫,讓人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無名》以非線性敘事、凝練對白、對稱構圖等,體現出鮮明的作者風格。“儘量通過真實的歷史、真實的環境、真實的語境去還原那個時代,營造一個更加質樸的故事”,在導演程耳看來,電影創作者“應有起碼的品位與現時代的審美,趨於更準確的表達”。

《流浪地球2》力求成爲“一部關於未來的紀錄片”。影片故事橫跨數十年,視點從國內到國外、從海底到太空、從地球到月球,場景轉換令人應接不暇。整部電影的美術設計都爲了合理化想象,刻意避開現代感和未來感,偏向於寫實風格。得益於強大的製造業,尤其是3D打印和數控機牀的應用,劇組製作的特殊道具精度達到產品級水準,營造出逼真的畫面質感。

傳播方式的創新追求

傳播方式的創新,讓電影與觀衆走得更近。近年來,各類短視頻平臺成爲電影營銷的重要陣地。今年,爆款電影和熱門檔期的形成,大都離不開媒介這個“推手”。

根據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論壇部與燈塔專業版聯合發佈的《2023電影市場與觀衆調研報告》,短視頻的精準傳播,是《孤注一擲》“破圈”的關鍵因素之一。在售票平臺淘票票上,《孤注一擲》定檔後的“想看”熱度並不高,直到發佈一則短視頻後,淘票票單日“想看”環比漲幅爲523%。

“短視頻只是錦上添花,起決定性作用的,依然是電影的品質。”業內人士表示,要辯證看待短視頻在話題營銷中的作用,它可能讓宣發越來越依賴一些細小的傳播點,有的“點”與影片本身並沒有太大關係,一旦觀衆在觀影中感受不到與短視頻中同等的情緒,就可能會讓電影在一部分觀衆中失去口碑。

今年,國產電影加快對外傳播的步伐,《流浪地球2》《熱烈》《無名》《長空之王》《封神第一部:朝歌風雲》等影片接連走出國門,多個國家舉辦了中國電影節展。前不久,一家外國電影公司宣佈將翻拍《你好,李煥英》,消息引發熱議。專家認爲這些中國故事被世界看見,是因爲找到了價值的“易感點”。

北京師範大學連續11年調研“中國電影國際傳播”,將這些報告連綴起來可以發現,海外觀衆理解電影的重要出發點是自身文化背景。國產電影“出海”還需要尋找更多的“易感點”。

“我們需要找到一個共同的故事。”在今年的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論壇上,一位外國導演表示,不論大製作還是小製作,故事片還是紀錄片,都希望與中國同行一起,找到有共同點的好故事。

國產電影關注的問題和傳遞的價值,如果能引發世界觀衆同樣的思考與共情,將是中國電影人的驕傲。這是一些青年導演的心願,也是這一代電影人的使命。

版式設計:張芳曼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