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人》2024年1月1日文章,原題:好萊塢製片廠正絞盡腦汁,讓故事煥發第二春 網飛原創劇集《怪奇物語》最新一季於2023年12月14日上映,懸浮的身體、尖叫的怪獸、爆炸的老鼠,刺激元素層出不窮。不過,不同於往季動輒10億小時的首月觀看時長,截至目前,最新一集的線上收看人數僅有幾千人。這是因爲最新劇集不再主要通過流媒體播放,而是在倫敦的劇場進行現場放送。《怪奇物語》舞臺劇在倫敦鳳凰劇院開演,可以說是打響了網飛進軍劇院的第一槍。
這並不是影視劇“入侵”劇場的唯一例子:在幾條街之外的皇家劇院,迪士尼現場版的《冰雪奇緣》正在熱演;在不遠處的阿德菲,《回到未來》原聲音樂劇也在上演;2025年,《帕丁頓熊》將登陸英國各大劇場;而在百老匯,亞馬遜也將啓動《透明人生》的音樂劇計劃。
好萊塢走向舞臺反映了電影業向現場體驗轉型的大趨勢。隨着影院的衰落,製片廠開始尋找新的吸引和變現方式,讓粉絲走出家門。從主題餐廳、藝術展到密室和射擊訓練場,從業者使出渾身解數,刺激着觀衆的興趣。“觀衆的胃口永遠填不飽”,網飛的首席營銷官瑪麗安·李稱,“你給他們再多,他們都覺得不夠。”
上世紀50年代,華特·迪士尼規劃了相互強化、共同支撐產業的幾大支柱:電影促進衍生品開發,爲主題公園帶來需求,後者銷售商品,爲電影提供熱度,如此往復。華納等公司也如法炮製,大建主題公園,生產熱門電影角色的周邊玩具。如今,它們已不再只是這些公司的副線業務,娛樂產業的數字化轉型讓好萊塢愈發依賴過山車和塑料光劍。在上一財年中,由5個主題公園和1個郵輪艦隊組成的迪士尼“體驗”部門運營利潤高達90億美金,而流媒部門則虧損了25億美金。同時,位於迪士尼戰略版圖中心的創意引擎——影院——早已退居邊緣。2023年度,全球票房收入相比疫情前降低20%;哪怕在疫情前,美國人每年3.5次的人均觀影也要比2000年的5次低。隨着銀幕蒙塵,製片廠失去了贏得觀衆最有力的武器。
因此,製片廠開始改變策略。有些大力發展主題公園:華納兄弟於2018年在阿布扎比建成了全球最大的室內主題公園;迪士尼於2023年9月宣稱,將在未來10年加倍投入公園和遊艇建設;環球影業在得克薩斯州打造了度假區,並於12月宣佈已在英國置地,用於後續主題公園的規劃。
新的娛樂形式也在探索中:在12月的科隆,華納影業推出了基於哈利·波特IP的“交互性藝術體驗”,並計劃在2024年末推出基於DC漫畫宇宙的演出。環球影業則計劃推出一系列基於恐怖電影IP的交互性“恐怖體驗展”。餐飲領域也是探索熱門,華納在倫敦打造了一家蝙蝠俠主題餐廳,又於2023年11月在波士頓推出了《老友記》主題咖啡廳。
作爲一向不看好影院的製片廠,網飛一直在大力拓展其他渠道。瑪麗安·李稱:“粉絲們總是想要比首映禮更近距離的見面形式,以及可以親身體驗的內容。”網飛嘗試了很多形式,例如《怪奇物語》主題體驗展,《紙鈔屋》密室逃脫和《布里奇頓》主題舞會。最近,網飛還在洛杉磯舉辦了《魷魚遊戲》體驗活動,參加者在警衛的指揮下,玩6個以電影情節爲藍本的遊戲(沒有獎金,但也沒有被處決的危險)。
不同於將主題公園當作贏利點的迪士尼,網飛更多地將實景項目視爲劇集的廣告:“如何在劇歇期間,幫助粉絲留住角色所帶來的興奮感?”價格也反映了這一點:70分鐘的《魷魚遊戲》最低收費爲39美金,《怪奇物語》舞臺劇最低收費爲20英鎊,以當地標準看這是很低的。
實景體驗是否能像過去的影院一樣,讓故事和角色贏得觀衆的喜愛?有影迷稱,前者無法代替後者,但兩者卻有着共通的特質:“在你可能尚未察覺的時候,你已經和房間裏的其他人分享了一種數字化的人際體驗。”在《魷魚遊戲》射擊訓練場,酒精和遊戲讓粉絲們陷入狂歡,網飛甚至開始考慮加裝隔音材料。好萊塢愈發豐富的現場活動,給了觀衆離開沙發、加入狂歡的理由——哪怕最終的目的,是讓他們在電視機前花費更多的時間。(華澤勳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