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像傳統兒童劇”的兒童劇《鬥水》 中國神話的新演法

來自中國、荷蘭、英國的藝術家們,與北京雜技團的小演員們一起合作,以中國家喻戶曉的創世神話女媧造人和補天的故事爲出發點,將人類童年的矇昧天真和樸素情感,自由發展成一段人、神、獸圍繞“天破大水”而經歷的悲喜離合,創作出了一部通過形體非遺絕技來表現上古神話的《鬥水》,作爲第九屆“圓夢中國·春苗行動”展演劇目,這個週末在萬勝劇場上演。

該劇表演者是一羣來自北京雜技團的孩子,《鬥水》讓他們欣喜地發現“原來身體也可以富於想象力”;原來雜技也能講好讓世界動容的中國故事。

“蹬鼓”“蹬人”“抖空竹”“疊羅漢”……這些傳統絕活兒成了故事線上閃光的珍珠。千年民俗“舞獅”、“踩高蹺”也被“萌萌噠”融入劇情,傳神刻畫出喜感神獸IP。其中“舞獅”沿用了由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楊敬偉親自指導製作和傳授表演的北京白紙坊太獅,“嬌憨可愛、兇猛伶俐”,既彰顯了地地道道的老北京民俗風情,又爲“舞獅”這一中國百戲雜耍之王賦予了新鮮的時尚和童趣。同時,民族特色的原創音樂渲染出上古時代空寂遼遠的美;京劇鼓點攝人心魄,激發荷爾蒙活力四溢,更讓臺上臺下心跳共振,沉浸到補天鬥水的非凡旅程。

大人眼裏的沒頂之災,在孩子眼裏或許更在意的是親人的相守,玩伴的慰藉,共同面對挑戰的驚險刺激……這樣單純、善良的情感,也啓發着成人放鬆下來,跟着孩子重新回味:這裏神仙不再不苟言笑,神獸不再善惡分明,人與神不再楚河漢界,規則可能被打破和重建。天地洪荒的大背景下,那些細微的瞬間,平凡真實的情感起伏,或許纔是神話流傳數千年仍被保留的溫度。

《鬥水》就像一首無詞的歌謠,濃濃淡淡勾畫着親情、友情、愛情,有意無意試探着每個平凡個體在日常和極端環境中潛伏、變換着的人性、獸性、神性。這樣一部“不像傳統兒童劇”的兒童劇,講述走下神壇的中國神話,或許會讓大人和孩子看到更多當下生活的影子,更平和地接受身而爲人本來的樣子。(記者 王潤)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