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篇兩集四個反轉”“十分鐘一次反轉”……如今,越來越多的懸疑劇的評價中都能看到這樣的話語,彷彿懸疑劇創作成了“極致反轉”的比拼,就看誰的反轉多。然而縱觀近期播出的《罰罪》《冰雨火》等懸疑劇可以發現,懸疑作品的反轉在於精而不在於多,在於深而不在於廣,只有具備能夠代入觀衆的敘事功力,製造出來的反轉才具有衝擊力,爲作品的成色和品相加分。
黃景瑜、楊祐寧主演《罰罪》講述了刑警常徵爲了替父親證明清白,多年來堅持不懈地調查與昌武趙氏家族相關的罪案真相。故事開篇,常徵爲接近趙氏家族,與趙家老三趙鵬翔虛與委蛇,並根據掌握的證據抓捕趙鵬翔歸案,不想趙家通過系列“運作”脫罪,而常徵在遊艇爆炸案中被栽贓,全城通緝中,他用了三天時間尋找線索自證清白。
當下的懸疑劇創作追求快節奏強衝突,強調反轉要快要多,從《罰罪》就可見一斑,短短几集,又是“臥底”,又是“逃亡”。不過常徵幾次人物命運的變化,給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在有限的劇情空間內,塞進多個劇情段落各自形成閉環,而在整體把控上缺乏統一的戲劇性力量,突兀跳躍的劇情像是在看微短劇。
《罰罪》的故事進入正題,是從海外歸來的趙家老四趙鵬超顯露出真實人物動機,趙鵬超和常徵這對黑白雙生開始過招。劇中,趙鵬超在與常徵的對抗互動中逐步露出真面目,由衆人眼裏的“書呆子”一步步上位成爲統領家族的“幕後老大”,這個人物反轉高度嵌入故事主線,形成了劇情人物互相交融、絲絲入扣的戲劇效果。
與微短劇的反轉節奏快到“飛起”不同,電視劇是長視頻敘事,講究起承轉合,最精彩的反轉往往是草蛇灰線伏脈千里。正在熱播的緝毒懸疑劇《冰雨火》中,也有讓人拍案叫絕的人物反轉:劉奕君飾演的茶商楊興權從“反毒人設”反轉爲披上“毒梟嫌疑”,打破了不少觀衆的心理期待。劇中這條線埋得很深,製造假象的鋪墊也非常充分,觀衆對楊興權是毒品犯罪受害者、竭盡全力讓女兒不受“毒”害的深情父親形象可謂深信不疑,劇情在觀衆完成角色代入後再反轉,從而在真相被揭示時形成出其不意的戲劇化效果。
對於人物塑造來說,反轉敘事也並非越多越好,尤其是正面角色不斷進行人物反轉,可能會導致觀衆對角色的共情和代入反覆被打斷。《冰雨火》前半段劇集圍繞陳曉飾演的吳振鋒神祕歸鄉,調查3年前父親的死,但劇情一直讓吳振鋒在正邪之間反覆“橫跳”來迷惑觀衆,使得觀衆對角色不斷間離,難以建立情感聯繫,“吳父之死”這個統領了半部戲的懸念鉤子就顯得不抓人。
不難發現,近期播出的懸疑劇,精彩的人物反轉都發生在反派角色身上。相比之下,正面角色塑造空間有限,爲了不相形失色,編劇往往強行加戲平衡角色,但脫離了故事人物發展脈絡的“極致反轉”,要麼會犧牲劇情合理性,要麼導致故事結構支離破碎,這也成爲國產懸疑作品創作的一個瓶頸。(記者 邱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