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時代新作綻放戲曲之美

戲曲藝術的這種獨特魅力,完全可以在今天傳承紅色文化、表現時代生活的文藝實踐中展現出來。

我是戲曲演員出身,在舞臺上摸爬滾打多年後,才轉行成爲一名導演。多個行當的歷練,讓我對戲曲藝術的理解不斷加深。

中國戲曲藝術特色鮮明:一條馬鞭就可代表一隊車馬;演員手指一掐、一舉,再往鼻子跟前一遞,輕輕一嗅,就可以“看見”一朵花。一件普普通通的道具、一個簡簡單單的手勢,就可以表現豐富內涵。不同於影視鏡頭的還原或蒙太奇轉接,戲曲巧妙獨特的程式化動作能夠爲表演帶來廣闊的空間。戲曲演員通過一方戲臺,可以表現大千世界。戲曲藝術的這種獨特魅力,完全可以在今天傳承紅色文化、表現時代生活的文藝實踐中展現出來。

我出生、成長在贛南大地,這片紅色熱土是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在40餘年藝術生涯中,我創作排演了幾十部戲曲作品,至今仍常常回望家鄉、回望這片土地,希望從中汲取更多養分。爲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週年,我們創排了贛南採茶戲《一個人的長征》。該劇創作初衷是承接此前作品《山歌情》《八子參軍》《永遠的歌謠》的經驗,繼續發揚地方戲曲特色,弘揚紅色文化並注入時代內涵。創作靈感來源於江西省蘇維埃政府主席劉啓耀的動人事蹟:他揹着金條乞討數年,歷盡千辛萬苦卻不動用分毫黨的經費。我們希望從一個普通人的視角講述這個有些傳奇性的故事,展現共產黨人因信仰而堅守,因堅守而擔當,因擔當而不畏犧牲的崇高精神。

劇本里,主人公最初“只聽說紅軍講信義”,當得到紅軍保護時,他由衷感慨:“我就搞不懂,這世界上怎麼會有紅軍、有你這樣的人。”後來,他受到革命精神感召,動情地對紅軍戰士說:“我要做一個像你一樣的人,像你一樣戰鬥生活!”主人公的精神境界逐步昇華。劇終時,主人公擦乾眼淚,戴上紅軍留下的軍帽,哼唱着傳統採茶戲,堅定地朝前方的紅軍隊伍走去。我看到劇作家在劇本中有一句提示:“驀然,他輕聲的哼唱變成激昂震撼的交響樂!紅旗招展,麗日當空,似有千萬人在紅旗指引下,奔向前方。”這“千萬人”正與劇名“一個人”相呼應,擴展了想象和表現的空間。作爲導演,我在將文字轉化爲舞臺表現時,設計了主人公走向紅軍羣體剪影的場景,象徵人民羣衆追隨共產黨融入革命大潮。在整部戲的編排中,我們努力發揮採茶戲的藝術特色,吸收當地音樂、舞蹈元素,以增強藝術感染力,讓觀衆在被革命故事所激勵的同時,感受到地方戲曲的魅力。

前些年,我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一羣十來歲的孩子學習贛劇的照片。他們年紀那麼小,卻克服種種困難到異鄉刻苦訓練,深深打動了我。我想爲這些學戲的孩子搭建一個實踐和展示平臺,贛劇《紅樓夢》應運而生。從海選到培訓,我手把手地教,把作品中的情節邏輯、人物關係、角色特點等,仔細講給小演員聽。當年的演員經歷,使我能更好地幫助演員演繹角色。每逢排練,我都會先演一遍,再告訴演員:我的眼神看向別處,但我的手會擺在不同的位置;停頓一拍時角色的內心在想什麼,停頓兩拍時角色的心理是否發生了變化……表演中的任何一個細節都不放過。對於劇中大量的唱詞,我會一遍一遍反覆誦唸,然後錄音下來反覆審聽,直到能夠默誦爲止。這時我再教給演員要怎麼念,爲什麼這個地方要空白停頓,爲什麼那個地方要緊跟着說。在排練場上,爲了示範一些動作,我身上常常是青一塊紫一塊。我希望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小演員們:角色無論大小,都不可或缺,每一次表演都要認真對待。雖然給沒有舞臺經驗的小演員排戲很辛苦,但我樂在其中。我堅信,只有他們成長起來、擔當起來,我們的戲曲藝術才能形成長江後浪推前浪的生動局面。

黨和人民對文藝工作寄予厚望。我將在文藝道路上繼續開拓,努力創作無愧於時代、讓觀衆滿意的優秀作品。

(張曼君 作者爲戲曲導演)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