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物爲索引,打開中秋節俗之旅

位列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中秋佳節早已是中華兒女生活日曆中最重要、最熟悉的節慶之一。但中秋節的起源是什麼、爲什麼“十五的月亮十六圓”……關於中秋,仍有不少知識有待大衆瞭解。中秋小長假期間,大型文化系列節目《古韻新聲》如期而至,以文物爲索引,與觀衆共赴中秋節俗之旅。

《古韻新聲》中秋節目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和國家文物局聯合攝製。節目以數十件與中秋關係緊密的珍貴文物爲線索,採用“文物展演+文化訪談+古風樂舞”相結合的呈現形式,溯源中秋佳節的來龍去脈,講述歷史悠久的文化故事,展現中華文化的深厚人文底蘊,傳承中華文明的千年精神文脈。

以文物爲媒感受歷史溯源

天上月圓,人間團圓,這是植根於我們心底的中秋情愫與期盼。節目由中秋節的起源開始,引領觀衆沉浸式感受歷史,重新閱讀古代社會生活畫卷,更深刻地瞭解中秋賞月節俗背後的意涵。

節目中,跟隨文博領域學者專家們的解讀,人們一同翻開塵封的文物古籍,走近中秋佳節的濫觴。透過古籍,觀衆得知中秋最早記載於西周《周禮·春官》,有着“春祈秋報”的美好寓意,當時便有“中秋夜迎寒”的祭祀活動。西漢透雕雙龍高鈕谷紋白玉璧上雕刻的谷紋元素訴說着彼時人們渴望豐收、生活富足的美好願望,印證了另一個關於中秋源頭“仲秋報謝”傳統的意義。隨着歷史演進,直到唐代,中秋才作爲一個節日逐漸形成,日期定在農曆八月十五。

文物古籍雖無聲,留存的卻是我們民族的文化基因、情感流轉。以月亮爲例,太多文物古籍都能佐證月亮在古代中國人心目中的地位。西漢戴德《大戴禮記補註》嘉慶五年刻本中記載了中國古代有“朝日夕月”的傳統,即在春分的早晨要祭日,秋分的傍晚要祭月。跟隨節目鏡頭步入歷史時空,觀衆在馬王堆一號漢墓T形帛畫上,看到了非常直觀的月中玉兔和蟾蜍;在唐代月宮嬋娟紋銅鏡上,看到了豐富的月亮元素;在明代金環鑲寶石玉兔搗藥耳墜上,玉兔搗藥的經典形象活靈活現……

以文藝爲鑰匙解鎖傳統節俗

古籍《東京夢華錄》中記載了中秋之夜的熱鬧盛況:“民間爭佔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夜市人馬雜沓,至於天明。”從李白、蘇東坡到(傳)南宋馬遠的《月下把杯圖》、明代青花瑤臺賞月圖瓷鍾等,歷代文人墨客都留下了他們所處年代中秋飲酒賞月的圖景。

事實上,中華民族的中秋傳統節俗遠不止對酒當歌。《古韻新聲》中秋節目以精心編排的文藝節目爲鑰匙,解鎖與衆不同的中秋節俗。歌曲《鷓鴣天·桂花》以八月十五桂花香爲主題,呈現出“枝生無限月,花滿自然秋”的詩意圖景,呼應了八月中秋桂子從月宮飄落的夢幻感覺。羣舞《拜月》再現了古代女子中秋拜月的熱鬧與虔誠,體現了古人對拜月的重視。歌曲《千燈願》帶觀衆走進中秋燈會,營造出溫馨浪漫的節日氛圍,襯托了皎潔月色的靜謐美好。歌曲《彩雲追月》復刻中秋追月節俗,予人花好月圓親朋歡慶的愜意感。歌曲《望江觀潮》把觀衆帶到錢塘江秋潮那奮勇奔騰、一瀉千里的壯闊現場。歌曲《關山月》寄託着親人的無限相思、尺牘情深,訴說了離鄉人濃得化不開的鄉愁。歌曲《天涯共此時》則表達出雖不能團聚,卻能共賞一輪天涯明月的豁達樂觀。

通過節目,觀衆進一步瞭解了“萬里無雲鏡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是充滿思鄉之情的中秋;“稻花香裏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是充滿對豐年想象的中秋……正如節目嘉賓所說,無論賞月拜月、抑或宴飲觀燈,無論家人團聚、還是獨在異鄉,節俗的意義在於提醒人們要有對生活抱有美好期盼與嚮往的拼勁,更要有對月吟詩、把酒當歌的瀟灑恣意。

在古今對話中啓迪今天的年輕人

一個佳節,一輪明月。從遠古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的浪漫幻想,到近代賞月拜月、舉杯邀月的敬畏與堅守,再到如今夢想照進現實的“嫦娥”“玉兔”與宇宙對話成爲日常,中華民族對於月亮的想象從未止步。隨着不斷把祖先的浪漫和今人的探索帶向宇宙更深更遠處,主動求索傳統文化、從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裏得到啓迪,已然是當代年輕人的風尚。

作爲大衆文藝,《古韻新聲》便以電視節目的形式營造古今對話的氛圍,通過多元方式放大觀衆的主動性,激發觀看過程中的積極性與參與感。感受文藝節目帶來的美的享受同時,讓觀衆對節俗與優秀傳統文化有更縱深的理解與記憶,在認知層面滿足了觀衆的文化需求,更在精神層面上與公衆產生情感交互、文化認同,彰顯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歷史自信。(記者 王彥)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