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的必然事件》披着“科幻外衣”的現實劇

不知是偶然的巧合,還是時代潮流的必然,近期有多部科幻題材戲劇熱演:正在全國巡演的《弗蘭肯斯坦》;正在大華城市表演藝術中心上演的《我是哪一個》;剛剛在繁星戲劇村首演的《偶然的必然事件》……故事無論涉及“人形生物”,還是“克隆人”、“人工智能”,都是從不同角度探討和反思:當科技不斷髮展,創造出和人類相似的“生命”時,帶來的各種問題以及情感、道德、哲學上的困境。

《偶然的必然事件》改編自波蘭作家雅羅斯瓦夫·穆拉弗斯基話劇《人偶》,由繆歌導演。在劇中,科技雖然已經發展到讓人們可以通過購買“人工智能人偶”作爲伴侶,來滿足生活和情感的需要,但人們仍然無法逃避和解決兩性情感上的麻煩與困惑。

由王皓扮演的主人公Lee是一個多重矛盾的集合體,他生活方式新潮,但感情觀念傳統;他渴望愛,但又逃避複雜的情感關係。他的父母離異,父親購買了一個年輕漂亮的“女人偶”作爲伴侶,這讓通過科技美容手段保持着如同少女般身材和容貌的母親感到憤怒,但也讓厭倦戀愛關係的Lee忍不住也高價購買了一個最新版“人偶”帶回家。這個被設計得既有完美外表、又擅長溝通聊天,既能烹飪美食、又迷人性感的“女人偶”,不僅讓Lee家以前老版本的“語音人工智能”產生了嫉妒心理,也因爲過於“完美”和“討好”,而讓Lee在享受服務同時逐漸感到不適和恐慌,甚至決定將其轉賣給自己的哥們兒。與此同時,被Lee拋棄的前女友喬,也正陷入和“男人偶”的情感關係當中……

在通過舞美、燈光、多媒體營造出的充滿科幻感的舞臺上,一個個人物造型很有未來感,但行爲方式和探討的話題卻讓人們感到無比現實。例如男人們在探討“女人偶”時,會對其各個方面進行赤裸裸的評頭論足,充滿了對女性物化的“男性凝視”。而且即便“女人偶”設計得再完美,超過28歲就無人購買了。而女人也因爲容貌焦慮,想方設法通過各種科技美容手段將自己塑造成男性喜歡的身材和樣貌,但即使這樣,依然無法保持對伴侶的長期吸引力,需要通過藥品才能保持或者喚起彼此之前的吸引力。而人類即便擁有了似乎極其完美的“人偶伴侶”,也會對這樣的關係感到困惑和質疑,甚至要求“人偶”和自己爭吵,並且懷念起“真正活生生的女人自然的情緒波動”。當人們因爲逃避和恐懼真實情感,陷入到自以爲可以掌控的與“人工智能人偶”的關係當中,假象也會因爲變得極度真實,而讓沉淪其中的人感到恐慌,甚至整個世界都會變得恍惚。

劇中充滿了各種犀利的諷刺,比如男人爲了測試人偶智商,帶人偶去劇院看《哈姆雷特》,結果人偶看懂了,男人卻沒有;比如“男人偶”的程序設計無法同時既有“共情心”又有“決心”,如果想讓男人偶照顧孩子還必須購買另外的“育兒”程序包;而“女人偶”則自帶可以唱搖籃曲的“照顧孩子”功能。劇中也觸碰到非常殘酷的話題,比如很多“女人偶”會遭遇非人的對待。劇中還對“人偶”背後的商業陷阱進行了揭露和批判。

這一切,會讓臺下觀衆也忍不住思考:如果是我,我會怎麼想?我會怎麼辦?導演還採用了讓演員經常在人物和“旁白”當中“跳進跳出”的“間離方式”,讓觀衆更是時刻保持着一種旁觀審視和冷靜思考的狀態當中。話劇充滿懸疑感的開放式結尾,使得演員們上臺謝幕時,很多觀衆還沒意識到演出已經結束了。但散場後,依然可以聽到很多觀衆還在熱烈討論着相關話題。

從某個角度來說,《偶然的必然事件》可以被看作一部披着“未來科幻外衣”的現實劇,因爲其中觸及到的兩性問題、商業問題、倫理道德和哲學問題,會讓今天的我們也感同身受併爲之深思。(王潤)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