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點位從原計劃的220個增加到230餘個,一批尚未正式發佈的最新考古動態被納入——這是上海廣播電視臺大型考古題材紀錄片《何以中國》的最新進展。預計10月中下旬,在蹲守完最後幾處考古發掘現場後,紀錄片的考古紀實部分拍攝將全部完成。
明晚,東方衛視將播出《何以中國》特別節目·考古寫史大家談,可視作紀錄片的先導推薦。節目中,紀錄片部分影像將首次披露,包括今年發佈的王家咀戰國楚墓出土的竹簡抄本《孔子曰》、三星堆8號坑等;演播室還邀請到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紀錄片《何以中國》學術總製片人秦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統考古領隊王寧遠,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昌平三位專家學者,共同解讀“何以中國”。
《何以中國》第一季共8集,將立足於“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的重大研究成果和最新發現,向世人講述“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形成和中華文明創生的故事。該片由國家文物局和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指導,上海廣播電視臺東方衛視中心等承製。攝製組不僅邀請到考古學泰斗嚴文明擔任學術總顧問,背後的“專家天團”還包括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西北大學、復旦大學、山東大學、中山大學的考古學家、歷史學家,全國各重要遺址考古隊隊長,山東、浙江、河南、陝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博物館、考古研究院掌門人等,實現了秦漢考古、夏商周考古、新石器時代考古領域的最強專家集結。
自2021年春天啓動拍攝,《何以中國》攝製組已在過去400多個日夜跋涉超四萬公里,至今步履不停。僅以今年夏秋走過的拍攝點位爲例,甘肅四角坪遺址、河南宋國故城城牆考古發掘、浙江井頭山遺址二期、山西西吳壁遺址最新發現等,這些發掘大多尚未公開考古成果。
總導演幹超如此闡述《何以中國》的四層旨歸:“考古寫史,首次以考古引領,跨越萬年時光,實證早期文明國家中國的發源和發展;透物見人,以大量的全國性考古成果和文物組合,通過影視化敘事,描繪更爲具體有溫度的先人所處時代的社會面貌;連接現實,以嚴謹負責的治學精神,回答中國何以爲今日中國的內在邏輯和動力;視聽創造,創新紀錄片的視聽語言,並使節目各部分都具備長尾的檔案價值。”
所謂“考古寫史”,特別節目借用“大秀”演繹、專家演講、圓桌對談的方式爲觀衆普及。整場節目以一段悠遠骨笛演奏拉開時空穿越之旅。國寶文物賈湖骨龠出土原件的測音吹奏者劉正國說,賈湖遺址出土的骨龠之所以震撼世界,因其開孔規範、能演奏完整的七聲音階,證明中國的音樂文化至少有九千年歷史。
何止一支骨龠能推演歷史,上山遺址的一粒炭化“萬年米”實證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在中國,良渚古城的發現實證中華文明五千年,三星堆出土人像頂尊所蘊含的王權禮制則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流變的註腳之一。凡此種種,足見早在文字之前,文明的起源隱藏於一件件文物、一處處遺址中;在社會政治體系構建與禮儀典章形成的歷史脈絡之外,文明的誕生與發展、文化的交融與傳承,都是歷史長卷中值得揣摩的精妙筆觸。
詮釋“透物見人”,特別節目藉助首次披露的紀錄片拍攝畫面,把觀衆帶入文物出土之前的狀態。張昌平介紹:“區別於博物館裏看文物展陳,《何以中國》在拍攝中將文物按其所處時代的禮制場面重新擺放,是對古代社會場面的一次還原。觀衆不僅能見到物,還能見到文物背後的人與社會。”在多個遺址,紀錄片團隊都採取成組拍攝,讓文物“重歸”出土環境,趙家遺址出土的陶器,牛河梁遺址最大墓穴中出土的20多件玉器,琉璃河遺址去年發掘的諸多文物等,極爲罕見。
“言古必及今”而“言今必自古”,要讓大衆在艱深的考古中聆聽到遠古傳來的風信,傳唱文物故事、傳承文明之火,需要紀錄片團隊將歷史與現實勾連,用創新視聽向觀衆開放懷抱。正如秦嶺在特別節目中所言:“‘何以中國’不是一個歷史學問題,也不光是考古學範疇的問題,而是今天我們所有人正在實踐,甚至在創造的一件事情。”《何以中國》作爲一部大型考古題材紀錄片,它將擁有嚴謹與親切的一體兩面——既能把萬年時空下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流轉脈絡釐清,又能讓觀衆走進歷史,感悟“每一個過去都與今天有關,每一個古人都是我們的一部分”。(記者 王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