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大運河》感知運河之韻

近日,中央廣播電視總檯文藝節目中心製作的16集大型融媒體文化節目《行走大運河》正式開播,文藝之聲、閱讀之聲及央視頻、央視文藝新媒體矩陣、央廣網、雲聽等平臺同步上線。

節目定位於大運河古老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以“行走”的方式,實地探訪大運河沿線北京、天津、滄州、聊城、濟寧、臺兒莊、淮安、揚州、鎮江、無錫、蘇州、嘉興、杭州、紹興、洛陽、宿州等16座城市,以河爲線,以城爲珠,尋找大運河典型人物、典型故事、典型環境、典型聲音,通過大量採訪大運河文史專家、非遺傳承人以及運河沿岸普通百姓,生動講述大運河的“前世今生”,深刻揭示大運河的歷史文化價值,全面展示近年來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豐碩成果,熱情謳歌以大運河爲代表的中華歷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行走大運河》邀請單霽翔、馮驥才、茅威濤、蒙曼、徐則臣、王珮瑜等16位具有社會影響力的文化學者、作家、藝術家作爲“大運河文化推廣人”,深情講述大運河文化對他們的滋養,生動解碼大運河文化,深入闡釋傳承保護利用好大運河文化的現實意義,助力推廣大運河文化。馮驥才說:“隨着歷史變遷,大運河的風光發生了很多變化,有些河段還在使用,有些河段已成遺蹟。但是歷史的大鳥飛走後,留下了很多美麗的羽毛。這些羽毛就是大運河的遺址遺蹟,不容丟失。如果丟失了,就沒法證實這隻大鳥曾經飛過,所以我們必須把每片羽毛都保留好。”

《行走大運河》第二集《津門合韻》講述了天津如何因運河而生、因運河而興的故事。從河海漕運帶來的商業繁榮到開放包容的碼頭文化孕育出的曲藝之鄉,大運河對於天津而言既是“生命河”也是“母親河”。歷史文化學者徐鳳文說:“流淌的大運河給天津帶來了商業繁榮,也將五湖四海的人帶到這裏。來自異域他鄉的文化因子在這裏生根發芽,形成了天津獨特的碼頭文化。”

《行走大運河》融合了文藝與新聞的多種表現手法:古詩詞、魯迅的《社戲》、徐則臣的《北上》等文學作品,京劇、越劇、錫劇、紹劇、淮海戲等傳統戲曲劇種,相聲、蘇州評彈、揚州評話等曲藝形式以及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音樂,在“南腔北調”中盡顯濃郁的運河風情;《行走大運河》主題音樂、微廣播劇、山東快書等原創節目的呈現,增強了節目的創新性和精品度;大量同期聲的使用,則增強了節目的現場感和貼近性。

節目以16集音頻節目、36條短視頻+記者體驗vlog、微博話題、系列海報、“點亮大運河”H5互動闖關遊戲等多種組合方式進行多維度、全矩陣、多平臺內容發佈,用年輕化的表達方式與年輕人共情,讓更多年輕受衆感知運河之韻、運河之美、運河之變。(記者 張帆)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