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安瀾》:一條多彩而獨特的生命之河

近日,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策劃,水利部指導,北京廣播電視臺拍攝的大型紀錄片《黃河安瀾》正式亮相熒屏。該片歷經三年精心打造,通過歷久彌新的黃河故事,生動詮釋了黃河流域生態文明和高質量發展之路。磅礴壯闊的黃河美景,蘊藏深厚中華文化底蘊的黃河故事,精巧地映襯着精深思辨的宏大主題,全景式地向世人展示了一個偉大民族依黃河而生,又因治理黃河而走向偉大復興的中國之治。

治國理政與治黃方略的辯證統一,承載了全片主題的高遠立意。《黃河安瀾》全片分六個篇章,把黃河的命運與國家命運交織在一起,着力驗證着“一部治黃史就是一部治國史”,揭示着中國共產黨人肩負民族復興重任的歷史擔當。黃河,是一條多彩而獨特的生命之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千百年來,生生不息的歷史中既有黃河氾濫之殤和治理黃河之思,更有中華民族對黃河哺育與撫養之情的敬仰。片中一組組恢宏壯美的畫面,訴說着中華文明的肇始、文明種子的萌生、黃河兒女不屈不撓的黃河故事。一段段歷史影像資料,闡釋了人們從屢治屢決、反覆改道到善治安瀾、高質量發展的探索和感悟。這些內容讓人們看到了黃河治理從被動到主動的根本轉變,瞭解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交出的亙古未有的治黃答卷,表現出紀實影像的時代內涵和思想張力。

《黃河安瀾》不僅有“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的豪情,也有“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柔情。從三江源到黃河入海口,黃河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展現出不同姿容。這部紀錄片採用先進的拍攝技術和巧妙的編排調度,在數字化後期製作手法的助力下,將真實畫面審美化,將抽象的思維具體化。山川溝壑、瀑布溪流盡收眼底,使受衆從多姿多彩的黃河景觀中領略到古今中國的人文情懷和審美品位。在表現黃河大型水利工程三門峽水利樞紐建設的段落中,創作者通過畫面的生動擷取和同期聲的恰當運用,表現了周總理三赴三門峽的歷史時刻、詩人賀敬之充滿時代激情的詩篇等內容,唱響了黃河安瀾河、生態河、健康河、幸福河的時代交響。

講好中國故事,記錄偉大時代,需要將宏大敘事與細節表達巧妙結合。千百年來,黃河如同一條血脈嵌入中華民族的肌體,她承載着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要將這些宏大而深刻的內容表現出來,使整部紀錄片達到合乎主題要求的思想高度和文化深度,有賴於創作者的文化功底和藝術巧思。例如對當年刨出“陝北好江南”的那把老钁頭的特寫,撒拉族青年馬學明從一爐火、兩口鍋、三張桌子闖出享譽京城的撒拉牛肉麪品牌等細節的呈現見人見物見事,表現了治理黃河實踐的多樣性、包容性、互助性,彰顯了黃河流域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的狀態,向世界傳播中國生態文明的成功實踐,實現了主題內涵深刻挖掘和生動呈現的融合。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寫就了治水患、興水利、護生態、節資源、謀發展的奮鬥歷程,這正是這部六集紀錄片值得稱道的匠心。

(作者:王洪,系中國地名文化遺產保護促進會理事)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