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戲劇爲媒介,把具有審美品格的作品帶給更多觀衆,用戲劇傳遞更多的真善美,滋養人們的精神世界

從事戲劇工作30年來,每次創作時我總會思考:觀衆用兩三個小時看一部戲,我們的作品能夠在精神和審美上帶給他們怎樣的感受,是否可以滿足他們走進劇場前的期待?

憑藉話劇《大道》,我獲得第十七屆文華導演獎。創排話劇《大道》時,我同樣思考了很久。在話劇舞臺上,科技題材的作品是相對少見的,而《大道》則恰恰聚焦於通信科技領域。創作之初,我反覆思索:我們最想與觀衆交流的是什麼?最終,經過反覆修改劇本,我們選擇以主人公的個人成長經歷爲切入點,將他的人生歷程與國家的奮鬥發展之路相結合。看過這部戲,觀衆會感到,我們的生活遠比戲劇更豐富、更宏偉。

《大道》採用“三線並行”的戲劇結構,全劇採用敘述體,着重呈現了主人公人生中的幾個轉折點,16名演員分別扮演30多個角色,有時是劇中人,有時是敘述者,演員於人物和敘述者之間切換,不時與觀衆直接交流,促使觀衆對劇情和人物進行思考。

在很多人看來,《大道》的形式是新鮮的,但在創作過程中,我從未以追逐新穎的表現方式爲最終目的,而是希望挖掘生命最獨特的戲劇價值。當創作者找到了人物最獨特的戲劇價值,在此基礎上構思、生髮的表現手段和形成的舞臺效果,自然會是“千戲千面”、各不相同的。只有當形式與內容產生有機聯結,觀衆才能夠用自己的生命體驗與劇中人對話。例如話劇《林則徐》將着眼點放在林則徐強大的精神世界,讓這個很多人熟悉又陌生的人物有血有肉地出現在舞臺上;創作即將上演的歌劇《山海情》時,我試圖找到寧夏西海固村民獨有的情感表達,展現脫貧攻堅中福建與寧夏兩地人民之間的深厚情誼。

坐在劇場,花兩三個小時看一場話劇,是一種難得的享受。人們因爲舞臺聚在一起,分享笑聲、淚水與思索,這樣的體驗是獨特而珍貴的,這是劇場藝術的魅力。作爲創作者,我們並不能事先預想某一句臺詞、某一段音樂、某一處調度會撥動哪位觀衆的心絃,但我們知道,創作可以在觀衆心中留下印記。

從事戲劇創作這項事業,我感到非常幸福。未來,我將和廣州話劇藝術中心一道,以戲劇爲媒介,把具有審美品格的作品帶給更多觀衆,用戲劇傳遞更多的真善美,滋養人們的精神世界。

(王筱頔 作者爲廣州話劇藝術中心導演,本報記者曹雪盟採訪整理)



Scroll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