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的北京街頭,賣爆肚、煮餛飩的,拉洋片、數來寶的,匯聚在熱鬧的西單大街;30多年後,這裏則成爲北京最早開放的夜市,戴蛤蟆鏡的年輕人搖晃着石墨藍牛仔褲等“廣貨”,商量着去“三刀一斧”猛撮一頓;又過了40年,周圍街區迎來了新一輪城市建設的大潮,古老的北京期待在新的時代向世人展現新的魅力。
當三個時代通過一家三代女性的經歷串聯起來,70餘年變遷的宏大敘事,獲得了來自普通人的平實和溫度。剛剛收官的《衚衕》,以這種帶有溫度的視角,講好了一段老百姓自己的故事,以此拉開了一座城的滄桑變化,更爲這種變化的內動力尋到文化根源。
大時代、小切口,小小衚衕記載城市人文流變
1950年、1980年、2019年,田棗、孫曉敏和林悅故事的開篇時間點,這三個節點分別對應着北京城市風貌的三個鉅變期。從新中國成立前後的興除積弊、改天換地,到改革開放時期打開市場、百舸爭流,再到新時期的城市風貌建設,《衚衕》呈現出了不同時代下的北京衆生相。
而呈現的視角,大到城市建築、重大事件,對解放初期的前門街景航拍、80年代西單夜市的復原到如今的大都市,都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小到市民生活、服裝飲食等,也有足夠的細節填充,以充滿煙火氣、生活化的場景,記錄和重現了北京城市文化和風貌的巨大變化。
而這背後的影響因素,涉及地域實際上是遠超北京的,這就爲更多觀衆提供了理解和沉浸的空間,而城市文化本身,也通過具有落地感的沉浸式感知,從北京一地的生活流轉,爲觀衆提供一種更有實際感觸、更易產生共情的觀察。
以三代居委會基層工作者爲主視角,以衚衕爲文化載體,放在70多年風起雲湧的大時代裏,其實是一個很小的切口,《衚衕》卻以生活化敘事提供了一種更接近普通人感知途徑的觀察方式,用人物身邊的故事來折射國家的每一次變化。
1950年,爲了給志願軍捐獻飛機,田棗想出了發動街坊們共同動手製作編織品、賣了換錢的主意,街道辦滿桌的鈔票代表着人民的熱情和智慧,更是對黨的認同和深厚感情;1980年,以孫曉敏、林衛東爲代表的一代,從“板兒爺”到夜市“練攤兒”,再到承包門面、走進商場,每一步都伴隨着經濟開放的新步伐;2019年創建共生院的過程中,林悅和同事們爲了讓烈屬老人郝奶奶不再住狹窄潮溼的老房子,特別請人設計並募捐款項蓋新居,是當前基層工作者服務人民的新思考和新選擇。
個人的選擇與時代的洪流,在具體故事的串聯下顯得格外緊密,也通過充滿情感和生活氣息的藝術化處理,釋放出巨大的情感衝擊力,讓時代變遷裏的個人命運帶動觀衆對同時期親歷故事的回憶。以親緣、生活和文化爲橋樑,《衚衕》爲觀衆提供了一種普通人的平視視角,在70餘年變遷裏回顧曾經祖輩與父母經歷的往事,進而在深刻的情感共鳴中獲得感知,收穫力量。
從煙火人間透視發展內動力,記敘精神生活的變與不變
在這種煙火氣、生活化的視角下,《衚衕》生動講述了三代人的尋路歷程。田棗從帶着孤兒們討生活的“衚衕串子”,通過學習文化、見證改變,成長爲信念堅定的工作者;孫曉敏在浪潮中經歷過前途的迷茫,卻在親身參與了個體經營後,通過看到的問題和個人的選擇,明確了爲人民服務的終身事業;林悅則代表着迴歸基層、服務基層的高學歷人才,在老城區建設的高難度工作中逐漸錘鍊意志,不斷強化作爲基層工作者的能力與信念。
三代女性身處的時代不同、教育程度不同,相同的是她們都經歷過自我選擇的迷茫,也都最終確定了堅定理想、服務基層的個人事業。田棗那句樸實的“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爲人民服務”,在70多年後仍然熠熠生輝。
她們的信仰和事業,讓田棗願意絞盡腦汁地想辦法,爲志願軍缺飛機的問題貢獻力量;讓孫曉敏決定靠着自己爲個體經營者們定下規矩,也通過發表文章爲所有經營者們發聲反映問題;讓林悅爲了齊大爺的炸醬麪館跑前跑後,讓老人在北京的新貌裏找到心靈的歸處。而基層工作者們的奉獻,也進一步呈現了黨和羣衆緊密聯繫背後的因與果,從煙火人間透視發展的內動力。
三代人對街道人民的深刻情誼與奉獻精神,不同情況下急人民所急、想人民所想的優良作風,纔有了以心換心得到的認可和擁護。作爲田棗的女兒,孫曉敏成爲三海地區孩子們的“公主”;即使齊大爺不願意遷店,也照樣會爲林悅準備可口的炸醬麪。這種精神上的親切,是幾十年來羣衆工作最溫暖的成果。
在70多年的時間跨度裏,《衚衕》呈現了時代大潮中人民精神層面的變與不變。
變的是見識和胸襟,田棗在80年代重新認識了個體經營的意義,林悅等新一代居委會人員要開發社區工作的數字化系統,不斷適應着新環境和新需求。不變的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以及對黨的深厚感情:聽到孫曉敏想要入黨時,孫鐵忍不住潸然淚下;面對一心考慮個人利益的索藍旗,春喜兒痛斥兒子“忘本”;從新中國成立初期被動員起來的民衆,到第三篇章迎大慶時候的“紅馬甲”,劇中人物與觀衆共同走過了精神層面的一個輪迴。
以基層工作爲主視角,以情感共鳴聯動價值認同,《衚衕》帶來了一次有新意、有溫度、有能量的年代敘事。當時代發展成爲一段家史的背景,當文化流變糅合進血脈的親近,沉浸感與認同感會消解宏大敘事帶來的距離感,持續帶動着觀衆的情緒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