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衚衕》收官,留下雋永京味

剛剛在央視八套收官的現實題材電視劇《衚衕》,重新建構了京味題材電視劇的表達方式,透過三代女性居委會主任的故事,將北京這座城市的變遷做了生動的展示。該劇自首播以來收視持續亮眼。

跨度70年結構很大膽

《衚衕》的故事跨度長達70餘年,敘事結構可謂大膽——選擇上世紀50年代、上世紀80年代和2019年三個時間節點分別敘事。

主線人物是三代女性居委會主任,其中田棗(趙露思飾)代表着上世紀50年代的勞動人民,伴隨着新中國的建設,他們迎來生活的巨大轉變。曉敏(蔡文靜飾)代表着上世紀80年代的弄潮兒,在改革開放大潮下引導待業青年投身市場。而在2019年,林悅(關曉彤飾)與年輕同事又以截然不同的數字化方式,爲老城區注入新活力。

故事看似三段,彼此卻呼應相連。從居委會的開創到發展,再到發揚,以田棗一家三代女性對居委會工作的傳承,彰顯了基層黨員對黨不變的忠誠。這一宏大主題通過一段段繪聲繪色的故事,不僅立了起來,而且越來越具體,越來越醒目。

不同年代有不同味道

在內容表達上,不同的年代背景下,就有不同味道的“衚衕”。從上世紀50年代的“諜戰戲”,到上世紀80年代的“商戰”,再到新時代老城改造的現實題材,該劇每一段故事都始終伴隨着相應時代的鮮明主題。

田棗部分的故事充滿了古城韻味,主角不修邊幅的造型,帶着孤兒們在大街上喫百家飯的設定,與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的時代背景相匹配。到了上世紀80年代,曉敏以文學青年買名著的形象出現,牽出了返鄉知青的待業問題,經商下海的故事也反映了時代風潮。鏡頭轉到當代,舊街改造創建共生院,是近些年北京胡同發展的縮影,林悅的工作方式也與前輩不同,代表着現代年輕人的風格。這種代際傳承的背後,是一座城市70年的發展變遷。

劇中注入作者親切情感

《衚衕》自播出以來收視整體亮眼,首周酷雲關注度持續破1,穩居首位,峯值更是突破1.6%,平均關注度1.168%。

星光熠熠的演出陣容爲該劇貢獻了社交話題熱度,劇中作爲“明珠”出現的經典配角,又爲該劇平添了別樣的風采。在第一篇章中,不管是房子斌扮演的支攤兒賣爆肚的貴叔,還是張皓越扮演的落魄晚清貴族索爺,活靈活現的表演爲該劇鑲上了金邊。而從飾演郝奶奶的高齡“影后”吳彥姝,到扮演中年田棗的劉佳,扮演中年鐵蛋的巫剛,還有周顯欣、吳剛、陳瑾等戲骨演員,也讓該劇每一段戲都別有風味。

三段式敘事的創新,全明星陣容的演繹,對京味題材來說,《衚衕》走出了常規敘事和表達套路,在歷史的、發展的視角中,生動呈現了變化中的古都。該劇導演和編劇付寧一直關注衚衕題材,在採訪中付寧曾表示,該劇創作靈感就來自自己的奶奶——她本人就是新中國第一批居委會主任之一。這種親切的情感,讓該劇充滿厚重歷史韻味的同時也洋溢着濃濃的人情味。(記者 李夏至)



Scroll to Top